绝密★启用前
陕西省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城归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入员。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已经跳出“农门”的农民工带着新的见识、资金和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新一代的“城归族”。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450万,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去农村创业。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新一代“城归族”的出现反映了( ) A. 全面逆城市化现象 C. 第一产业成为主导
2. 大量的“城归族”将首先改变农村人口的( ) A. 受教育水平
B. 职业构成
C. 地区分布
D. 性别比例
B. 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D. 农村投资环境改善
3. “城归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 ) A. 增大了交通运输压力 C.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原因、影响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1题详解】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和乡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投资环境改善,因此大量的农民工将创业的方向转向农村地区,D正确;我国还处于城市化阶段,因此不是全面逆城市化现象,A错误;产业并没有大规模的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错误;返乡创业不是从事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不是主导,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大量“城归族”在农村地区创业,会带动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使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大量的“城归族”将首先改变农村人口的职业构成。故选B。 【3题详解】
农民工回到农村创业,完善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
B. 加大了城市病的强度 D. 增大了城乡经济差距
间的经济差距,使人口的跨地区流动性减弱,减小了地区之间的交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病。故选C。
太兴铁路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地区,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是山西境内的一条以货运为主的区域性干线铁路。太兴铁路建成后,东端通过太原与南同蒲线、北同蒲线、太焦线、石太线连通,西端与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连接,时带动晋西北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太兴铁路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太兴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自然障碍主要是( ) A. 地形地质复杂 C. 河流凌汛严重
5. 太兴铁路建成后可( ) A. 减轻黄河通航压力 C. 便于煤炭资源外运 【答案】4. A 5.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影响。 【4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太兴铁路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地区,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黄土高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对铁路的修建阻碍较大,因此太兴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自然障碍主要是地形地质复杂,
B. 更加方便沿线居民出行 D. 填补山西铁路布局空白 B. 全年高温多雨 D. 地震火山多发
A正确;山西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错误;山西地处中纬度,河流多是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凌汛现象不突出,C错误;山西地震和火山发生较少,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太兴铁路沿线煤炭资源丰富,建成后便于煤炭资源外运,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兴铁路与黄河走向不一致,不会减轻黄河通航压力,且黄河航运价值不高,不是该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A错误;太兴铁路以货运为主,对居民出行影响较小,C错误;由图可知,该地区铁路布局较多,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交通线的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重要的因素:气候、地形、河流等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包括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发展、民族团结、国防需要等。科学技术因素克服不利的自然因素等。
重庆地区地下热水资源丰富,上涌的温泉热水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及有益化学成分,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碳酸盐岩是重庆地区主要的热储层,富含蒸发盆类、天青石矿、溶解性较强的F、B、Br以及可溶性硅酸盐类;破酸盐岩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沿背抖两冀深循环,获得来自深处的热流加热后上升,汇集处温泉钻井初期多自流热水。 据此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图中温泉最可能位于 A. 向斜槽部
B. 背斜顶部
C. 向斜两翼
D. 背斜两翼
7. 与虚线内地下水流向一致的是 A. 岩层走向
B. 地表海拔
C. 盛行风向
D. 岩浆流向
8. 温泉中微量元素主要来自于( ) A. 大气降水 C. 地下岩石溶解
B. 地表土壤溶解 D. 大地热流补充
【答案】6. A 7. A 8. C 【解析】
考查地质构造、岩石、温泉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图文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汇集处温泉钻井初期多自流热水”及图示地下水的流向,可以判断图中温泉多位于向斜槽部(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槽部压力大,有助于自流温泉出现)。故选A。 【7题详解】
地下水的流向受地下含水层走向的影响,因此岩层走向与地下水流向一致。故选A。 【8题详解】
温泉水主要位于热储层中,其为碳酸盐岩,富含蒸发盐类、天青石矿、溶解性较强的F、B、Br以及可溶性硅酸盐类,是温泉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故选C。
从沟壑源头起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是: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种,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I棵以上树种,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如图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 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 C. 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
10. 下列地形区,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是 A. 东南丘陵 C. 撒哈拉地区
11. 在陡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建设树网时,应使 A. 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甲模式
B. 植树造林,获取木材效益 D. 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
B. 青藏高原 D. 东西伯利亚山地
B. 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 C. 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 D. 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 【答案】9. D 10. A 11.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沟壑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及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9题详解】
按照此法种植树木,当洪水顺着沟壑流动时,泥沙被树网层层拦截,进人河流的泥土大大减少,久而久之,树木成材沟壑填平,会获取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D正确;ABC都不是该工程最初建设的主要目的,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该植树造林的方法能最大限度的防治水土流失,因此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地形区应是植被破坏、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适宜普及树网,A正确;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雪山连绵;撒哈拉地区是干旱的热带沙漠地区,水土流失都不严重,BC错误;东西伯利亚山地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坡度越陡的地区降水后流速越快,从而需要修建更多的树网,即缩小间距,BD错误;图乙模式是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更能减弱水土流失,大型沟壑在沟底需要种植更多的植被,故选择图乙模式,A错误;故选C。
【点睛】水土流失治理的一般措施1、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增加下渗,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