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本 章 重 点
1. 教师提升职业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 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3. 教师的职业定位是什么?
4. 教师职业的专业内涵和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5.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6. 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是什么? 第一节 教师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 (1)原始社会:氏族首领(多选)(2)殷商时期:学校出现,教师是国家官吏(单选)(3)春秋时期:私学教师 (4)清朝光绪:“学堂”、“教员” (5)新中国:人民教师 西方 (1)古希腊和罗马:奴隶为教师“教仆” (2)中世纪:神职人员担任教师 (3)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出现 (4)工业化发展--专业教师出现 二、教师职业的含义 1、我国教师的定义:(名解2006.4、2007.10)* 2、含义分析:(单、多选)
(1)身份特征: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要求(四条要求)。(多选) (2)职业特征:直接承担教育教学职责,是教师最基本的条件。(单选)
(3)工作目的: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单选) 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1、教师职业专业化尝试:始于17世纪,以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为标志(单选) 2、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几方面条件:(简答2005.10、2008.4,多选)*
? 专业技能与专业伦理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训练和资格 专业自主 专业组
织或专业团体 专业地位 教师经济地位:高于型、相等型、低于型
四、教师的地位 1、教师的地位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师地位由三方面构成:政治、经济、文化。 3、荀况把教师地位抬得很高“天地君亲师” 4、1985年,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单选) 五、 教师劳动的特点1、对象的复杂性(单选) 知识和文化 学生 2、劳动手段的主体
性(多选) 教师自身的行为和知识 专业训练和资格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 总工作时间没有固定长度 学校有规定的上课时间 4、劳动空间的室内型(多选)
教室 办公室 会议室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知识的增长 品德的完善 能力的提高
六、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教师角色:定义
1、诊断者 了解分析和判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 目的:因材施教
? 要求:掌握知识、诊断方法、做诊断性评价、个案分析
2、 传授者(多选) 传播思想、道德和知识 原因:教育的基本方式、教师是已知学生未
知 条件: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言传身教 教师角色:定义
3、指导者 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指导内容:学习指导、生活指导 要求: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平等交流、多样化教学
4、评价者 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结果进行评价 目的:检查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动力 要求:端正评价观、掌握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沟通、激励政策
5、 管理者 对学生的主要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课堂管理、班级、集体活动管理等 要
求: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方法 6、研究者 对碰到的问题进行研究 意义:促进教学改革、工作科学化、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和教学反思能力
7、协调员 教师在家庭、社会、学校中发挥协调和主导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 要求:教育的系统观、良好的沟通技能、加强与完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渠道和机制 七、 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1、教师的综合素质修养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良好的人品---成功教育的条件 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
关知识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基础 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 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师德” 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基本要求: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三层次要求 自我反思 自主发展
八、教师的专业发展 定义:教师个体的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要点: 自觉的、有意识的、自主的过程 通过若干活动来实现 体现在教育水平、发展阶段的递进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佛勒的生涯关注理论 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 关注学生阶段
(二) 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教育阶段---准备期 实习导入阶段----认可期 能
力建立阶段 热心成长阶段 生涯挫折阶段 稳定停滞阶段 生涯低落阶段 ? 生涯隐退阶段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三)骨干教师成长四阶段理论 准备期:以课本为主、形成素质 适应期:大约1---3年 发展期:素质水平、素质项目、素质倾向 创造期:发展创新素质、活动具有探索性、形成教育思想
3、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一)终身学习 学习看成生活的习惯 安排一定时间学习 为了变化发展而学习 掌握方法提高效率
(二) 自主发展 自我诊断:自己设计发展目标 自我规划:设定具体目标和具体措施
? 寻求支持:主动找支持和专业发展资源 自我评价:对专业发展结果、进步情况
进行反思和评价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参加培训: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 专业阅读:掌握大量信息、掌握阅读方法、资料积累方法 网络学习 参加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 教育考察与观摩: 校本教研与培训 听课、评课、集体反思、交流经验、教师沙龙、专家讲座等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征 发展性:生理、心理 差异性:个性和共性 主动性 独立性 要求:教师应该包容、相信、因材施教、放手学生、尊重学生 二、学生的地位
(1)学生是教育客体 教师方面:教师主体、学生是对象 学生自身特点: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
(2) 学生是主体 学生有主观能动性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学生可以进行自我
教育
一、师生关系的性质
(1)师生关系多重性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的关系 教育活动是形成师生关系的基础 道德关系—互相尊重、关心、帮助、合作关系 心理关系—相互理解、容纳
(2) 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影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发展 (3)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1)师生互动 教师引发诱导的行为 学生的反应 评价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式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
(2)师生对话 平等的态度 思想的交流 练习题
? 单选(2004.1)“政教合一,以吏为师”的局面是( B )时期的典型状况。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 单选(2006.4)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 B )
A.国家干部 B.专业人员 C.公务员 D.自由择业者
? 多选(2003.10)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
有( BCDE )。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B.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C.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D.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E.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 单选(2005.10)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A )。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 单选(2003.10)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 单选(2006.10)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_______开始的。( D ) A.16世纪 B.18世纪 C.15世纪 D.17世纪 ? 单选(2005.4)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B )。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 多选(2003.10,2005.4)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ACDE )。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有硕本学历 C.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D.具有公认的权威和影响力
E.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 单选(2006.10)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 多选(2006.4)教师的地位应包括(CDE ) A.社会地位 B.学校地位 C.经济地位
D.政治地位 E.文化地位
? 单选(2004.4,2007.4,2007.10)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
( A )。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 多选(2002.10)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 CDE ) A.教师的权威 B.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C.经济地位 D.政治地位 E.文化地位
? 多选(2004.4)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
加以把握( ABCD )。
A.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B.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C.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D.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E.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 单选(2005.10)与学生主体性内含不相一致的特点是( B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 多选(2002.4)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BC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第七章 课程
本 章 重 点1、 什么是课程?2、 什么是课程设计?3、 制约课程发展的诸因素及其影响是什么?4、 什么是课程计划?5、 什么是课程标准?6、 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7、 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要求是什么?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什么是课程
1、国内外对课程定义的三种主要理解。(多选)(1)课程即知识: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典型表现为学科课程及其理论(单选),特点(多选)(2)课程即经验:只有真正被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才是课程。 有利于解决“教育中无儿童”或“重物轻人”的倾向(单选), 特点(多选)(3)课程即活动:活动才是外在知识和主体形成经验的结合点(单选)
2、课程的概念(名解2003.4、2004.10、2008.4)*广义: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学习科目和进程的总和
3、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保证 (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课程的三种形式: 课程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 教材 (3)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根据 (4)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二、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 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 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对课程的影响具有间接性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管理和课程的方向 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