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烟雾,不符合题意; 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符合题意;
C、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蓝色,不符合题意;
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解析】现有X、Y、Z三种金属,将它们分别放入稀H2SO4中,只有X无氢气放出,说明Y、Z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X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Y、Z>H>X;将Y投入Z的盐溶液中,Y的表面没有发生 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Z弱,即Z>Y;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Y>X。故选B。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11.D 【解析】 【详解】
A.甲、乙、丙、丁分别是氨气、氧气、氮气、水,这些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B.该反应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C.甲的化学式是NH3,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丙的化学式是N2,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价升高,故正确。 D.丁是水,甲与丁形成的化合物是氨水,氡水是碱,遇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错误。 故选:D。 12.C 【解析】 【详解】
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工业炼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活字印刷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D. 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此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A D O2 10 NaCl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B 煮沸 【解析】 【详解】
(1)A、洗澡擦香皂时关上喷头,能节约用水。A正确;
B、不间断放水刷牙,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属于节约用水。B错误;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属于节约用水。C错误; D、用洗衣水冲厕所,一水多用,能节约用水。D正确。 故答案为:AD;
(2)①水通电可发生分解反应,电解一定量的水,由于在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所以正极产生的气体是O2。当正极产生的气体为5mL时,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为10mL。故答案为:O2、10;
②制取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2ClO2+2X。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钠原子、4个氯原子、4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氯原子,4个氧原子,相差2个钠原子和2个氯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NaCl。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故答案为:NaCl、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
(3)①若要检测某河水的酸碱度,可选用pH试纸,酚酞试液和石蕊试液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故答案为:B;
②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同时又能消毒杀菌。故答案为:煮沸。 14.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电流产生的热 C2H5OH+3O2C 【解析】 【分析】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乙醇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
(1)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而“点火的凶手”是电流产生的热。
(2)乙醇属于可燃物,乙醇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C2H5OH+3O2(3)A,易燃易爆物接近火源容易被点燃,故A正确; B、易燃易爆物放在高温处也会被点燃,故B正确; C、静电产生的火花会引燃可燃物,故C不正确。故选C
点燃3H2O+2CO2
点燃3H2O+2CO2。
15.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每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氧原子、氢原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解析】 【分析】
该微观图示是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的微观过程。 【详解】
(1)根据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C图中还差一个水分子,如图;补充依据是化
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每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从图A到图C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在该化学变化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氧原子、氢原子
(3)从此变化的微观实质总结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点睛】
本题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图示证明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结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物质。
16.6 A AD BCD 【解析】 【详解】
(1)因为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碳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12-6=6;故填:6;
(2)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与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而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故填:A;
(3)甲烷与酒精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而二氧化碳和碳酸钙中虽然也都含有碳元素,但是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习惯上还是看做无机物;故填:AD;
(4)A、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燃烧虽能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但不能禁止; B、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将二氧化碳循环利用,使二氧化碳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 故填:BCD。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过量 五分之一 引流 滤纸有破损或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详解】
(1)实验1: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2:实验中红磷的用量应过量,把集气瓶中氧气完全消耗;实验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故填:过量;五分之一;
(3)实验3: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若经过该操作,所得液体仍浑浊,原因是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或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故填:引流;滤纸有破损或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铁架台 2KClO3 【解析】 【详解】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铁架台;
(2)实验室用氯酸钾法制氧气可用装置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MnO2Δ 2KCl+3O2↑ bfged 3.4g 干燥装置E中有剩余氧气
MnO2Δ 2KCl+3O2↑;
(3)实验室用含杂质1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用E装置干燥气体时,气体应从长管进短管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用D收集时,应从f进入,导管连接顺序是bfged; (4)若消耗的过氧化氢溶液为8g,设理论上可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MnO22H2O?O2?
688g?902 x
6832? x≈3.4g
8g?90%x但实际收集到的氧气质量与理论值不符,原因可能是氧气在干燥装置E中有剩余。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100g 80% 【解析】 【详解】
设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x,反应消耗盐酸的为y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7311125g-x14.6%?y27.2g-x10073111== 25g-x14.6%?y27.2g-xx=5gy=100g
25g-5g?100%=80%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5g答: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为80%,反应消耗盐酸的为100g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