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9 12:55: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本卷考试时长80分钟 本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选出答案之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Cr 52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风力、化石燃料、天然铀矿都是一次能源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断开1molC-H键要放出一定的能量 D. 燃煤发电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指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风力、化石燃料、天然铀矿都是一次能源,A项正确;

B. 吸热反应是指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需要吸收能量,与外界条件无关,B项错误; C. 断开1molC-H键要吸收一定的能量,C项错误;

D. 燃煤发电是将化学能化学能到内能,内能到机械能,机械能再到电能,不是直接转化为电能的,D项错误; 答案选A。

2.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反应CaO+H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1 -

B. 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C.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D. 原电池工作时,正极表面一定有气泡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即电子流出的是负极,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会移向正极。

详解:A、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反应CaO+H2O=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选项A错误;B.原电池的两极可能的由导电的非金属组成,如氢氧燃料电池中用石墨作电极材料,选项B错误;C、充电过程的反应物是放电过程的生成物,所以充电是使放电的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选项C正确;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上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则正极表面可能有气泡产生,也可能生成金属单质,选项D错误;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难度不大,会判断电子在外电路的流向及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 HCl气体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溴蒸气被木炭吸附、酒精溶于水,都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氯化钾熔化解离出钾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详解:A、溴蒸气被木炭吸附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选项A不选;B、酒精溶于水,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选项B不选;C、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选项C选;D、氯化钾熔化电离出钾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选项D不选。答案选C。

点睛: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基础性强,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4.据凤凰网2018 年2 月1日报道:中科院研发出世界最强氘氚中子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氘、氚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C. 氘、氚核外电子数不同

B. 酒精溶于水 D. 氯化钾熔化

B. 氘、氚的中子数分别为1、2 D. 中子带正电

- 2 -

【答案】B 【解析】

A、氘原子和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都是1,属于同种元素,故A错误;B. 氘是质量数为2,中子数为1的氢原子、氚是质量数为3,中子数为3的氢原子,故B正确;C、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1个质子,核外都只有1个电子,故C错误;D. 中子不带电,故D错误;故选B。

5.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然后再通入X气体或加入X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X不可能是( ) A. NO2 【答案】B 【解析】

A. NO2溶于水生成硝酸,硝酸能把SO2氧化为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A不符合;B. HCl与二氧化硫以及氯化钡等均不反应,B符合;C. H2O2能把SO2氧化为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C不符合;D. NH3与SO2在溶液中反应生成亚硫酸铵,进而生成亚硫酸钡沉淀,D不符合,答案选B。

6.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B. HCl

C. H2O2

D. NH3

A. 用SO2做喷泉实验

B. 验证Cu与浓硝酸反应的热量变化

C. 验证NH3易溶于水

- 3 -

D. 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硫易与氢氧化钠反应而导致烧瓶压强减小,可形成喷泉,A正确;B.如反应为放热反应,则U形管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可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放热反应,B正确;C.如气球体积变大,则烧瓶内压强减小,可说明氨气易溶于水,C正确;D.套装小试管加热温度较低,碳酸氢钠应放在套装小试管中,通过澄清水是否变浑浊可证明稳定性,D错误。答案选D。

7.铜-锌原电池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 锌电极上的反应为Zn-2e-=Zn2+ C. 溶液中的SO4向锌电极移动 【答案】B 【解析】

2-

B. 电子从锌电极经过硫酸铜溶液流向铜电极 D. 铜电极质量增加

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解答。

详解:A. 金属性Zn>Cu,则锌是负极,锌电极上反应为Zn-2e=Zn,A正确; B. 电子从锌电极经过导线流向铜电极,溶液不能传递电子,B错误; C. 溶液中的阴离子SO42-向负极,即向锌电极移动,C正确;

-2+

D. 铜电极是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放电析出金属铜,所以铜电极质量增加,D正确。答案选B。

的8.在一定体积的18 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为0.9 mol,则浓H2SO4的实际体积为( ) A. 等于50 mL

B. 大于50 mL C. 等于100 mL

- 4 -

D. 大于100 mL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86t5977sf00kc5204u903ypi6bk1500iz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