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人才交流制度,促进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三是支持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之间的人才交流,促进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4、加强区域人才开发合作。合肥是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及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重要信息、通讯和综合交通枢纽。发挥淮南靠近合肥的优势,利用合肥经济圈建设、合淮同城化发展的便利条件,加强与合肥市的交流合作。注重从合肥的高校等科研院所引进人才、借用聘用合肥的各类人才、运用合肥的科教资源培养人才,在开发合肥丰富人才资源的同时,为合肥的各类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二)健全五大机制,促进人才开发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全市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推进人才继续教育,制定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办好技能人才示范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大通过交流方式培养人才的力度,定期选送党政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深化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干部交流;推进合淮人才同城化,加强合肥、淮南两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大市直部门与县区、乡镇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建立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现有引才政策,出台新的引才措施,对引进的国内外人才及项目在土地、资金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消除人才引进中的体制性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障碍,为人才引进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积极拓宽引才引智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智力。鼓励以长期聘用、人才兼职、技术引进、合作研究、项目招标、技术指导等方式,大力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关键技术等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做到“引才”与“引智”紧密结合。
3、改革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群众认可为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制定实施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业绩为中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办法,探索用人单位职称聘用制改革。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4、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和方法,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党政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办法,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扩大基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范围。推行党政人才任期制和聘期制,完善党政人才退出机制。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用方式,建立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度、兼职制度和灵活就业制度。
5、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制定《淮南市高层次人才社会优待暂行规定》,实行高层次人才津贴和医疗优惠制度。制定《淮南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市高层次人才保护办法》,建立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制度,对承担国家重点工程、涉及国家秘密的重要人才依法实行保护。完善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类奖项评选办法,设立市级人才奖励基金,坚持奖励向生产力前沿、科研一线倾斜,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健全保障机制,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形成社会保障、单位保障和个人权益保障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
(三)强化政策保障,服务人才发展
1、强化人才培养投入保障。建立健全政府、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体系,确保国家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较大幅度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各级财政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预算科目,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放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适当提高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新上建设项目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人才培训经费。
2、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高等院校、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点等的建设发展步伐,推进以市场为基础,以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创新载体建设。 统筹人才、产业等政策,整合科技项目资金、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重点支持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来淮南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企业家,大力支持科技人才进行原创性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税收、融资、公共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服务领域的体制创新力度,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3、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快人才市场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交流发展。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形成开放的人才信息共享机制,推进人才法制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完善人才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业务,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探索多种组织形式,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
五、重点人才工程
发展目标: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选拔一批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力争用10年时间,使我市高、中级人才的比例有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市学科技术带头人达到7000人,年均新增400余人。重点培养放在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专业上,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特点,突出专业特色的培训教育,达到专业知识水平优先于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举措:继续推进“淮南市‘杰出人才’评选”、“淮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评选、“淮南市‘舜耕英才’培养工程”、 “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和教育系统 “学科带头人”等一批影响较大、成效明显的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着力把相关政策措施做深做实。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抓紧培养一批高级专家。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要指定培养导师,提供必要的前期支持;对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才,要支持其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完善和创新培养载体,采取出国深造、国内进修、挂职锻炼和提供创业资金等方式,为专业
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