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篆刻史》 - 各朝代篆刻特点和意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4 3:27: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篆刻史》——各朝代篆刻特点和意义

第一章 印章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的玺印

1、简答:战国古玺的特点?

答:战国时期印章都叫“玺”,写成“钅木”等。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简答:战国官玺的特征?

答: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

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简答:战国私玺的特征?

答:白文: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5、简答:秦印的特点?

答:①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

②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

③与战国玺相比,秦印易认。战国玺印字形不一,参差不齐;秦印渐趋方整。

④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 ⑤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 ⑥根据现有资料,还未见朱文印。

6、简答:汉代的印制?

答: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订出等级体系,如名称上规定: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御史、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质料、钮制、绶色都有等级规定。

7、简答:西汉官印的特点?

答:西汉官印多数是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形制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8、简答:西汉私印的特点?

答:西汉私印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界。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到3厘米,印文渐不用界格,形式渐变。除铜质外有玉质、银质。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

10、简答:新莽官印的特点?

答:王莽时印制尺度复古,因而官印略小于西汉,多数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数为五字或六字。钮制有龟钮、瓦钮,雕作更加精美。

新莽私印与官印大小一样,比西汉私印要大,用五个字,姓名之后加“之印信”、“之信印”。

11、简答:东汉官印的特点?

答:东汉官印在文字上放宽了严谨性,但颇有写意性。凿印渐多,质地有金、银、铜、玉;钮有瓦钮、龟钮,半通印都是鼻钮、瓦钮。

12、简答:东汉私印的特点?

答:东汉私印形式多样,有方、长方、柿蒂形;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有姓名外加“四灵”装饰的,有姓名下加吉语、籍贯、表字。钮有鼻钮、坛钮、龟钮、虎钮。还有两面印、套印。质地有金银铜玉牙琥珀玛瑙。

13、简答:曹魏印的特点?

答:曹魏官印继承东汉印制,文字颇有意趣。钮有龟钮、驼钮、鼻钮。

曹魏私颇有自己特色,显示书法意味,有的书体近似《三体石经》中的篆书,有的来自《天发神谶碑》。有套印和六面印。钮有龟、瓦钮,开始有辟邪钮。

第三章 古代玺印的用途

第四章 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

1、简答:唐宋元阶段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

答:①由于书画的收藏与鉴赏,导致了印章由实用向欣赏的转化。一些收藏家和鉴赏家都要在书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②印谱的编辑问世,引出了欣赏的兴趣。篆刻艺术来源于古印,而古印的广泛流传,得力于印谱。

③书法理论启导了印论的发展。

④篆书书法对篆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简答:汉代印章与明代篆刻这两座高峰,有什么区别?

答: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汉代的印章主要是实用的目的,明代的印章主要是为了欣赏的。前者是工人制作的,后者是文人刻制的。这种性质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

第五章 篆刻艺术的发轫

7、简答:篆刻艺术的发轫?

答:在元代,吾丘衍在印学基础上提出了开宗明义的纲领,赵孟頫进一步在理论上高举汉魏典型质朴的旗帜,并把圆朱文印定型,而王冕却为文人篆刻开拓了以石材为表现形式,并在创作上为继承汉印优秀传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第六章 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

1、简答:谈谈明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答:明代篆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兴起时期,二是开拓时期,三是创新时期。 文人篆刻的兴起时期: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树坛立帜为起点标志,从1522到1572年为第一时期。

文人篆刻的开拓时期:以《集古印谱》的问世为标志,从1572年到1597年。 文人篆刻的创新时期:以朱简的《印品》为标志,直到明灭亡。

2、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必要条件?

答:①篆刻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易于受刀的石材的供应;

②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印学的知识,而且自己能篆刻,对印章有一下的审美能力,并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才能坚持篆刻创作。

23、简答:明代篆刻创作跟不上理论要求的原因?

答:明代的篆刻理论是先进的,如果拿篆刻的创作与之比较,却显得后者是相形见绌,跟不上理论的要求。其原因:①理论对创作指导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慢慢地渗透的,

因而有些人误认为这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形成了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倾向;②搞理论工作是艰苦的,没有像刻印那么便当轻松,因而放弃了搞理论;③搞理论工作,更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25、简答:我国印章发展的两条流向?

答:自战国时代的古玺到秦、汉、六朝印章,官印与私印基本没有多大区别,简单地可分为两大类:①古玺类。②汉印类。到了六朝以后,南齐的官印如“永兴郡印”,以及唐代官印开始放大。自此,官印与私印就分成两条流向:①官印沿着放大的趋向发展,一直到现在成为圆形简化汉字印,原有的艺术性消失,这是一条实用的流向。②元、明文人篆刻兴起,它继承了古玺、汉印的传统,加以发展,成为一条篆刻艺术的倾向。这两条流向也是泾渭分明的。

27、简答:明代篆刻艺术的特点?

答:①明代在整个印学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它继承了汉印的艺术成分,开拓了文人篆刻艺术;它确立了篆刻艺术是古文字在石质上表现的形式,并加以普及,开创了篆刻流派。明代的篆刻家可以说是我国文人篆刻的拓荒者,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明代的篆刻理论,不特总结了古代玺印的体制和创作方法诸方面的知识使之系统化,而且把我国传统的文论美学思想引进到篆刻艺术中。综观明代的篆刻理论成就,它要高于创作的成就。

③明代的篆刻家和收藏家,在艰苦的条件下,编辑、摹刻了大量古玺印印谱以及篆刻家印谱,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 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

1、简答:谈谈清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答:①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在清初印坛上,最有影响的篆刻家当推程邃,他的创新比较成功,在清初印坛树立了第一面旗帜,是清代篆刻艺术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其他如沈世和、丁元公,清初印坛新秀主要有林皋、吴先声、许容等。

②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聚集在扬州的高凤翰、沈凤、金农、高翔、潘西凤以及汪巢林等人,既是画家,又是篆刻家,但不是一派。丁敬,浙派,西泠八家。徽派。云间派。邓石如派。徐三庚。

③篆刻艺术的高熟时期。成就最高的当推赵之谦、黄牧甫和吴昌硕。

22、谈谈清代篆刻艺术的特点?

答:①清代篆刻艺术,在明代基础上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篆刻总体上重笔法,清代中期浙派产生以后,刀法实现了“刀笔合一”的突破。

②清代篆刻流派的蕃衍超过了明代。浙派成为庞然大派,至今未艾。

③篆刻创作到了晚清,吴昌硕全面总结了明、清两代的成果,为后人继承与创新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④篆刻理论,在形式上转向于短小散文,简洁而切实际,与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

⑤古印的出土,考证工作的兴起,印谱的大量出版,印人传的续写,大大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同时扩大了国际文化交流。

⑥西泠印社的成立,标志了篆刻艺术开始向群体发展。

第八章 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繁荣

1、简答:民国时期印坛的两条路?

答:①遵大路,觅新径:黄牧甫之路,吴昌硕之路,浙派之路,赵时棡之路,多师或无师之路。

②起异军,举新旗:齐白石。

8、简答: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特点?

答:①由于古代玺印的不断出土,篆刻的形式取古玺式已渐多,以大篆文字入印的水平也超过了清代。

②由于甲骨文的出土,开始以甲骨文入印。

③由于许多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的加入,使篆刻的队伍在素质上空前提高。

④师承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老师不再从形式上临摹,而是从精神上去汲取。 ⑥篆刻创作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开辟了现代篆刻艺术的新境。

14、简答: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显著的时代特点?

答:①时代赋予篆刻艺术以一路新的创作思想,爱国成为一大主题。

②涵古开今。总结明清篆刻艺术成果,厚积宏发。各种文物的出土,丰富了篆刻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③篆刻创作走向群体。印社的成立,素质的提高是空前的。

《中国篆刻史》 - 各朝代篆刻特点和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8m4j7jv861xkfw974p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