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散文句子表达效果题分析教研探讨
一、考纲要求:
(三、鉴赏与评价)
3.1 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3.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二、句子表达效果常考知识
一、表达方式。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 略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侧面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作人物对话理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用 描写、心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二、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本身作用 比 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征) 比 拟 借 代 夸 张 对 偶 排 比 反 复 对 比 设 问 反 问 引用 反语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强调??的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更有说服力。 有反话正说和正话反说两种。效果:前者多讽刺否定,后者多含蓄幽默。 三、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解析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引 用 留 白
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更有说服力。 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 积极的再创造。使作品虚实相生,达到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 四、句式特点。
这一知识点在句段的表达效果类题型中最常考的就是整散结合。所以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句子有没有这一特点。
三、整句和散句
整句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结构自由,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整散结合,可以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获得高度的艺术效果。如:郁达夫《故都的秋》——
四、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五、前一层整句是散句“南国之秋”的周详补充,后一层整句是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互衬。作者用为人钉撕称道的南国之秋的秀美景色,来渲染、烘托北国之秋的浓烈、隽永。
五、语法特点。
这一知识点在句段的表达效果类题型中最常考的就是倒装。所以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句子有没有这一特点。 类型:主谓倒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分句移位等。 作用:突出被移动的部分,从而起到强调的作用。
(1)主谓倒置。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义勇军进行曲》)谓语“起来”前置,突出谓语,使歌词的号召力更强。
(2)定语后置。如:听不清!仿佛遥远的地方刮来了一阵飓风,呜呜的,呼呼的。(杨沫《青春之歌》)定语“呜呜的,呼呼的”后置,突出了飓风的声音,烘托了牢房里青年学生倾耳静听的神情。
(3)状语后置。如:早晨,/一个小姑娘,/默默地读着一本书,/在拥挤而又喧嚣的电车上。(流沙河《电车上的小姑娘》)将状语“在拥挤而又喧嚣的电车上”后置,既实现了诗的韵律美,又突出了状语,使小姑娘爱学习的特点更加鲜明;
(4)分句移位。如: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是我的心仿佛又放在油锅里煎熬。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巴金《小狗包弟》)把条件句移后,突出了唯一可以终结煎熬的条件。
六、用词效果。
常考的有叠词、动词、形容词、色彩类词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1.理解词语的联想意义。
所谓词语的联想意义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语境,通过联想生发出来的词语的临时意义。 它包括:①隐喻义,②拟人义,③象征义。 2.理解词语的情感意义。
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按感情色彩来分,有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三、答题要领
确立鉴赏角度(首选修辞)+对所选角度本身的作用阐释赏析+联系主旨情感。
2013年虹口二模
在海边(有删改)
斯妤
?我是一个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人。厦门岛四周的海水湛蓝澄碧,温婉妍丽,那近乎透明、终日涌动不息的蓝色衬着岛上西式建筑的红砖绿瓦,还有散立在海滨山坡的芭蕉、椰树、凤凰、木棉,孕育、滋养了一个又一个诗人、音乐家,也使岛上的男子汉们日追一日地慷慨热情。这是南方的海,我故乡的海,终日奔涌喧哗着阳光的海。我曾是那片海域的女儿,它那湛蓝得近乎神奇的宽广怀抱,培育了我最初的温婉深情,明媚清丽。
?然而,丧失温馨情怀仿佛有一万年之久了。这丧失是否和背井离乡,长期漂游在凛冽的北方有关? ?现在,我面对北方这恢宏、壮阔的大海,灵魂突然一阵战栗。大连的海域是如此广袤,如此苍茫,如此晦暗滞重、阴郁沉雄。当海浪雄狮怒吼般地朝岸边席卷而来时,我感觉到的不是人类的伟岸,生命的欢乐,而是宇宙的无限,自然的浩荡,造物主的神秘与威严。还有时间那亘古不变的循环,流转,人类命运的瞬息万变,无以把握,空间的浩荡连绵无始无终,这一切,透过脚下这蓄积着原始伟力的海浪朝我呼啸而来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了无尽的乡愁!
?我想要那温柔妩媚的湛蓝吗?我想要那奔涌喧哗的阳光吗?我想要那玲珑美丽的故乡来抚慰我,庇护我吗?
?是的,我想要梦幻来对抗现实,我想要善良的虚假来抵御严酷的真实,我愿意抛弃清醒、明敏、透彻,重新回到懵懂无知、混沌盲目。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在名震中外,号称“神力雕塑公园”的金石滩,造物主又一次让我嗒然无语,惶惶不安。一堵由紫色、白色、灰色条纹相杂而成、浓缩了亿万年宇宙沧桑的叠层石灰岩耸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岩石是六亿年前的海洋藻类生物化成的。巨大而斑驳的断层上,一片莽莽苍苍,凹凸嶙峋。六亿年的时光熔铸了它的苍茫,无数海底生命造就了它的丰厚,时光使生命变成了石头,生命使时光得以凝聚。然而生命毕竟变成了石头。
?同伴们纷纷在这巨型化石前留影,因为这是著名的“天下奇石”,是世所罕见、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瑰丽景观。我也走过去,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做出了一个怯生生的笑容。我知道照片冲洗出来后,那巨石会更加奇崛伟岸,而我们这些人类会愈加渺小委琐。我们在它面前将不复是天地灵长、宇宙主人了,我们和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样,只是渺小、脆弱的生灵。
?是的,面对这无言耸立着的宇宙沧桑史,我又一次强烈地感到浮沉在漫漫时空中的人类的悲哀。“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流逝了,沉积下来的便只有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永恒渴望?
?(希腊神话里有位坚定的西绪弗,诸神处罚他,让他不停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明知无效无望,但西绪弗日复一日,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下山,将巨石又一次推上山顶。)
?汽车终于驶上风光旖旎的滨海路。海风刚烈而强劲地刮,仿佛把我们的面包车当成了待举的风帆,一定要把它吹灌得满满,张扬得高高的才肯住手。滔滔黄海在前,郁郁青山在后,大海以永不止歇的热情呼啸着,奔腾着,凌厉强悍的北方气息灌满了整条公路。涛声时远时近,时近时远,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远处近处,偶尔冒出几座红砖小楼,似乎在倔强地显示人类的意志。
⑴盘旋在逶迤的滨海路,我更多地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日月闲闲,宇宙浩浩,人类除了效那明知虚妄却仍旧坚定仍旧义无反顾的西绪弗外,又能怎么样?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⑵从海边回到住地,我五岁的儿子突然十分严肃地问我:妈妈,谁能活得比‘时候’长?”我被他突兀而犀利的追问所震动,一时竟无言以对。如今想来,这个问题是谁也无法彻底解答的。只有当他长大成人,体味了百态人生,并且终于能够和大自然静静对视,在心里一再问自己“时光流逝,在这过程中一直保有新鲜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1.任选一个角度,就语言表达赏析第?段画线句。(3分)
1、可选角度:叠词、排比、动词、色彩、动静、视听、整散。2、依据手法阐释句子内容。3、练习情感。 注:若是写景的句子,最好从写景角度鉴赏。例如,“五觉”,视角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