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宋明理学
一、考纲要求
1、程朱理学:朱熹的理学:B
2、陆王心学:王守仁的“致良知”:A 二、知识网络 1、 程朱理学概念:二程、朱熹的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 的官方哲学,世人习惯称为“程朱理学” 朱 2 、 背景:○ 1唐代中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2程:熹 佛教与道教的日益流行,冲击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 3众多儒学家的朱 理 理 致力于经典的重新解释,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宋学明 学3、 代表:程颐、程颢(北宋)、朱熹(南宋) :理 4、 二程主张:提出’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学 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5、 朱熹主张: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是天理论,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有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 1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6、 程朱理学的实质:○2提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 三、知识要点
程朱理学
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 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 以及 遭到巨大冲击。
②自 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 的高度,创成一个以“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2、内容:
①南宋的 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是 ,他认为 既是宇宙的本原,人世间的 就是其具体体现。提出“ ”。
②“二程”和朱熹都高度强调人们对 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 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为此,他们提出“ ”的认识途径和“ ”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 一体的最高境界。 陆王心学
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陆王心学1、 概念:在修身方法上,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和明代理学家王守仁都高度重视“心”的作用,世人习称这一学派为“陆王心学“。 1陆九渊:提出天理合一的观点,认为道德修养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2、 主张:○2王守仁:认为“心”作为一种精神实体,实际上已被是为宇内心即可获得天理○宙最高本原;核心思想是“致良知”。【明朝中后期十分流行】 3、 1、背景:
① 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 、 三教并行对儒
3、 代理学家王守仁,核心思想是 。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 ,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由此推断, 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 所侵蚀,故须去除 ,恢复 。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曾十分流行。 四、基础练习
1.下列引文,符合王守仁核心思想观点的是: A.“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D.“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可以用来反映
A. 孟子的“仁政”学说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C. 王阳明的“心学” D.朱熹的天理论 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五、拓展训练: 1.中西文化之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朱子语类》
材料三 《罗马法》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天理”的内涵。(1分)
(1)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理念有何不同?(5分)
2.古代中国的儒学:(10分)(奉贤区一模)
材料一: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杀掉昏主暴君,孟子甚至认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
——汪丁丁《简论王元化先生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材料二: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材料三:宋朝正巧是要对儒家经典重新作出诠释的时候。……研究儒家的力量才称得上真正成熟……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1)材料一反映出孔子和孟子所强调的君臣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1分)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学术系统”有何主要特征?(3分)
(3)为材料三中的“真正成熟”说明理由?(3分)
(4)依次陈述以上三个时期儒学变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3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