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情预览】
题目信息 题材类年份 诗题 时代与作者 型 送别友2018 《送王昌龄》 (唐)李颀 人 感伤时2017 《采地黄者》 《北来人二2016 首》 《木兰花描摹形2015 慢·赠弹琵琶者》 《溪行逢雨与(唐)李端(南2014 柳中庸》《三峡宋)徐熙 吟》 1.选材 近五年高考多选材于唐宋诗歌,间有元词。题材类型丰富;表达方式多样,或叙或摹,或抒或议。 2.命题 题型稳定,两道题目,第一道多为填空题,第二道为简答题。近五年高频命题考点为思想观点与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考查角度各不相同,如2018年的点染手法、规律 2017年的叙述与对比手法、2016年的叙事特色、2015年的描写角度、2014年的抒情等。设题角度新颖,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灵活应对陌生问题的能力,旨在引导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入。 情 羁旅愁 √ √ √ (元)张伯淳 象 √ √ √ (宋)刘克庄 时 (唐)白居易 事 忧国伤 √ √ √ √ √ √ √ √ 默写 名句形象 语言 技巧 态度 考点考向 思想内表达容、观点 1
技法提分点23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
三步骤鉴赏诗中形象
读文支招
三看 初懂诗家语
一看标题(初判题材)
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内容、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也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两诗都以猿声来写愁。 二看作者(初明情感)
依据作者生平事迹、思想、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来全盘考虑诗歌主旨。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多有忧患之思。如李端和徐照,结合他们的时代,一唐一宋,可大概明确其区别是,一注重意趣,一注重理趣。 三看注释(初懂内容)
诗歌后凡有注释一定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注释多是作者、所写人物、写作背景或是难解词句的解释,有的是典故的出处与含义等。如右侧注释对《三峡吟》中诗句典故的解释,暗示情感的忧伤。 典题文本
(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2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译文】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三峡吟
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对点解题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
解题指导
本题赏析事物形象。
明确物象特征,对接诗人品性
两首诗都写到的意象,当为猿的啼叫声,这是事物形象。“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不堪听”写猿啼的哀戚使诗人愁苦不堪;“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写猿啼的哀戚使行人忧愁。
鉴赏表达效果
李诗中的“共听一声猿”,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表达与朋友的分离之愁;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猿啼更觉心愁,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
答案 猿声
①
3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2018·浙江高考压轴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迁客:被贬谪之人。②去长沙:汉代贾谊因受到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③梅花: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 ★1.两首诗都选用了________意象,描绘出对________一事的感受。
解析 本题赏析事物形象。明确物象特征,对接诗人品性。可先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找到相同之处“听吹笛”;结合注释③可知,梅花是借用《梅花落》笛曲中的意象,不是真的见到了梅花,其特征是用想象的、虚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听笛的真实感受。 答案 梅 听笛
2.这两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分别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解析 解题思路为明手法、释运用、析作用。高诗,胡地没有梅花,故由雪净月明写到梅花纷飞,是由实景到虚景,是虚实相生;“风吹一夜满关山”想象中寄寓着浓浓的乡情。李诗,结合注释①来理解,“五月落梅花”不符合客观实情,是虚写;但符合诗人心境,写出诗人心底的凄凉。故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相异之处,李诗运用典故,结合注释②可知,用贾谊的典故来抒写自身遭际和表达愤懑之情。高诗,用设问,“借问”
4
③
①
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