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标准的复习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性质: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记住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结构:
前言: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一般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
内容标准:根据上述的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来阐述目标。
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要求在易误解的地方或陈述新出现的重要内容时,提供适当的典型性的案例,以便于教师的理解,同时也是引导一种新观念的有效方法。
2001版课程标准和2011版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以数学为例)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第二部分:题型范例
一、选择题
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2.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 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 4.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B)
A. 学生是发展的人 B. 学生是自主的人 C. 学生是独特的人 D. 学生是独立的人 5.学生的各项发展中不是课程的落脚点的是
A、全面发展 B、终身发展 C、个性发展 D、身心发展
二、填空题
6、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7、课程标准的前言一般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8、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9、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10、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 乐于探索 、 勤于动手 。
三、简答题
11、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提出了哪些要求?(不同学科答案不同)
12、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建议的具体建议包括哪些?(不同学科答案不同) 13、制定新课程目标体系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体现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 注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的统一 发挥学生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的统一
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依据 1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15、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