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桂林山水。
冀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的第一单元总是能带给人们这种冲动。我是从三年级开始教的,记得第五册的第一单元是走进大自然,第六册是走进春天,第七册又安排了美的发现。先和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再引导孩子们发现大自然的美,唤醒孩子们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层次分明,水到渠成。后面的阅读链接和综合学习也是对这一组文章的升华,拓展学生的视野,再次激活学生的审美细胞。 下面就结合《大海的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来谈一下实际教学中的亲身感受。
第一课《大海的歌》是一首简单、易懂、节奏感、韵律感极强的儿童诗歌。研究了教材之后,我觉得这篇课文应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反复多样的朗读中感悟海之美,感悟语言之美,感悟作者的发现之美。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暑假刚刚结束,很多孩子一定去过海边,和大海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一定有自己亲身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以此为话题和学生聊起了天。果然,全班只有3个孩子没有去过海边,其余的孩子争先恐后的谈起了自己眼中的大海。有的孩子说,大海太大了;有的孩子对海水那浓浓的盐味印象深刻;有的孩子觉得海水非常凉爽;有的孩子对投入大海中的舒服的感觉留恋忘返;有的孩子觉得大海很神奇,竟然能孕育那么多的生物;有的孩子对那汹涌的海浪心有余悸;有的孩子则对大海的未来表示担忧,因为他看到海水中和岸边有许多垃圾??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特别开心,没有一点
上语文课的感觉.我没有打断他们,任他们说下去,这何尝不是孩子们美的发现呢?
当孩子们趋于平静时,我问他们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大海呢?孩子们大都是在白天,只有一两个孩子说晚上见过,由于没下海,只顾着在海边玩耍,对晚上的大海的样子印象不深.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小朋友在晚上,静静地做在大海边,欣赏着大海,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眼中,晚上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吗?接着,我便让孩子们打开书自读《大海睡了》经过反复多样的朗读,我又问孩子,这样的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孩子们一下子想到了平静、睡得香、很美,我让孩子们再读读,说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等我们再次交流时,有3个孩子觉得大海像一位母亲,和蔼、有爱心,她把明月和星星当成自己的孩子,是那么的爱他们;有的孩子觉得大海、明月和星星是朋友,大海总像哥哥一样照顾他们,十分宽容。有的孩子觉得大海睡着的样子很可爱;有的孩子觉得,即使在夜晚,睡着的大海依然显得生机勃勃。也有的孩子觉得风儿、浪儿很乖巧。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本,还把自己融入了文本,达到了文本情、学生情,两情合一。
在教学《海上的风》〉时,我在引入之后孩子们开始自读文本,然后按照习惯与小组同学互读交流。我深入小组发现,有的孩子和同伴交流时已经能按照这首诗歌的特点自己仿写了。当时是一个学习不太好但比较调皮的孩子起的头,他说:“海上的风是一只豹子,它一来,就把人们吓跑了。”其他孩子也随着说了起来。我趁机
让他们站起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说:“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抓住了这首诗的特点,谁来明确地说说?”孩子们说得比较准确。然后我提议孩子们把刚才想到的写下来,看看能不能写出更好的,全班18个同学写了22首,我感觉很不错。
交流之后,我又提出,作者写到的景物我们都看见过,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总结出因为作者爱大海,想象力丰富,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并且词语积累的多。借机我说:“是呀,因为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能发现被常人忽略的美。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我们的眼睛都能发现美。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去发现或用心回忆,说说你发现的美。”孩子们大多发现的是自然界的美,有一个孩子发现了别人心灵的美,有一个孩子发现了物品的美。然后我又提出,作者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勤于动笔,如果我们坚持动笔,把自己的所见所思记录下来,也许课本上会出现你的文章呢。在此基础上,我布置孩子们从现在开始发现美,记录美,准备召开美的展示会。孩子们信心十足。 一节轻松愉悦的语文课结束了,我的心情特别好。可是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发觉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有些忽略,一些难理解的词语,例如“绽开”、“掀起”没有明确地讲解。 教完之后又一个疑问,如果三年级安排这篇文章我会这样教,但是现在是四年级,我这样设计合适吗?阅读教学是不是该更深一个层次呢?该怎样掌握这个尺度?当然还会有其他不足,希望我们共同研讨,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大海的歌》教学反思
《大海的歌》是一组儿童诗,由《天和海》《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三首诗组成。这三首诗都是写大海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喜爱大海的感情。课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易读易诵。
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通过引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如《天和海》的第1小节,作者连用了四个“蓝色”,描绘出了一个水天相接,天和海浑然一体的“蓝色世界”。四个“蓝色”既是对海天景色的描绘,也写出了作者在欣赏大海时所产生的联想,朗读时要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第3小节作者把蓝天上的云想象成大海“翻滚奔腾的波流”,把天空上的小鸟想象成大海里“来往穿梭的鱼群”,形象写出了作者的感觉——天就是海,这个小节就要读出惊讶的语气。《海上的风》第1小节写的是微风时,海面荡起无数浪花,这时海上的风像“花神”,这个小节就要用轻柔欢快的语调朗读。第4小节与之相反,要用激烈高昂的语调,读出大海磅礴的气势。《大海睡了》就要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读出大海的宁静。
教这三首诗时,我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了解到大海的哪些特点,又体会到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的体会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体会大海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和平鸽》一课向我们叙述了毕加索献给世界和平年大会的一幅鸽子图的来历。本课为阅读课文,事件记叙清晰感人。为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提供有利的帮助。本课所记叙的内容较为浅显,但其中所涉及的一些背景知识,却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匪徒等,学生对这些名词缺少必要的了解,而这无疑会成为课文理解的障碍,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呢?在教学前,我收集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进行整理,使其成为生动的事例与画面,能轻易地为学生所理解与感悟。同时毕加索生平及其作品的展示,还有卢浮宫等,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提供了帮助。
2、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毕加索为什么要画一只展翅翱翔的鸽子??很多学生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语文的学习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3、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作为一篇阅读课文,本课教学目标明确、单一。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将本堂课应掌握的目标交给学生,让学生对学习的总体要求有明确地了解。如在初读课文后,,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小组来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小组氛围中一步步地轻松地进行学习,做到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而教师此时的作用则在于督促辅导。
4、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同学的情感得以升华。丰富的想像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在平时的课中时常渗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才会有主见,才会有灵感。我设计了两个联想题,学生的想像力插上了翅膀。如我似乎看到了小柳辛的生命力等。
当然在上课时,我们学生有些拘谨,这一问题我已训练了将近一年了,有些所谓的好学生不积极的参与。让我有些失望的是:原本设计的课堂最后用鸽子捎上祝福和心愿,我想应该是个课堂亮点,可学生们却不踊跃。课后,我问学生,学生们回答说,有些害怕,有些内容差不多的。其实内容差不多也可以上来讲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