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桃花意象简析
中文摘要: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诗词上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传之广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大奇观。清人孔尚任三易其稿,创作《桃花扇》巧妙地运用了“桃花”这一意象。”剧中“桃花扇”一共出现五次:第一次,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新婚之夜;第二次,是二人新婚第二天,李香君却奁;第三次,是李香君不肯屈服于魏阉余党之下,用桃花扇作防身武器;第四次,是李香君以死显忠贞,血溅桃花扇;第五次,是在栖霞山两人分后又和时,张道士扯碎桃花扇,双双入道。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的爱情源于桃花扇,又破灭于桃花扇。可见,桃花扇在剧中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更是一条贯穿剧中无数珍珠的重要红线。桃花扇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扇作用巨大,那么桃花的意象也不可小觑。 关键词:《桃花扇》 ; 扇面 ; 桃花 ; 意象 ;
桃,很早就成为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山海经·海外北经》),已赋予桃特殊的地位。而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只要吃一枚就可以长生不老,这是老幼皆知的故事。早在春秋时期,辟邪祈福又作为桃的又一个化身。如今,桃花仍被人们作为美丽、喜庆、长寿、幸福的象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历代咏花诗的重要题材。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阳春一曲动朱弦。斟美酒、泛觥船。 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燕归梁》)这两首诗分别以佳人和长寿写出了各自的桃花的意象。清人孔尚任历时多年,三易其稿,创作了传奇佳作《桃花扇》。《桃花扇》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朵艳丽的奇葩。那么,说它奇,又奇在了哪里呢?在《桃花扇·小识》中他做了这样的描述:
1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者也;为悦己容,甘剺面以誓志,亦事之细焉者也;伊其相谑,借血点而染花,亦事之轻焉者也;私物表情,密缄寄信,又事之猥亵而不足道者也。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也就是说,桃花扇奇就奇在它的所有者、题字题画添饰者都是上层人士所不齿的倡优、贱流,但是下等人李香君却是一个誓死忠贞爱情、不辱于权奸者敢于与封建恶势力斗争识大义的烈女子,却是高尚的。以下层鄙劣的人的高尚品质来使上层人士相形见绌,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南明当朝昏君、奸臣当道致使国家弥漫着浓烈的腐败之气;还奇在扇面之桃花,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又以美人之血而成,可见,桃花乃是涵盖着全剧的中心意象。那么,在《桃花扇》中的桃花的具体意象都有哪些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
清代姚际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晚,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没人之祖。”以桃花比喻美人,或者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 《诗经·周南·桃夭》:“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首次唱出了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先声。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将桃花与人相结合、辉映,借绯红的桃花展现女子娇羞的可爱面容。在《桃花扇》中 ,孔尚任又继承了以桃花喻美人的传统,大量使用桃花意象,来展现李香君的年轻美艳绝色。如第五回 访翠【雁过声】“香草偏随蝴蝶扇,美人又下凤凰台。都看天人下界了。果然妙龄绝色 ,龙老鉴赏,果真法眼。”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侯方域以天人下界比喻李香君,不仅年轻,而且绝色,杨龙友之前更是大加夸赞“李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无不是在夸赞李香君这个绝色佳人儿;第六回 眠香【前腔】“侯
2
官人当今才子,梳栊了绝代佳人”,侯方域在扇上题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这时郑妥娘不满说:“俺们不及桃李花罢了,怎的是辛夷树?”在此,通过辛夷树与桃李花的鲜明对比,进一步赞美李香君的貌美;又如第七回 却奁【园林好】“正芬芳桃香李香,都提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摧荡,须紧紧袖中藏。”“世兄有福,消此尤物。香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翠花,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这段文字有多处字词运用的形象到位,将李香君的美丽逐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首先是“正芬芳”,它点出了花开正艳,香气袭人,也就是进一步的诉说着李香君正值青春美好年华 ,光彩照人,让人舍不得移开眼;其次是“尤物”,《说文解字》:“尤,异也。尤的意思是异,就是“突出”的意思,”“尤物”一词所指代的是:“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可以用尤物来形容的,在这里杨敬友用尤物来描述李香君的姿色,可见李香君的艳丽非凡。
二、作为爱情的意象
据说,很久以前,在大地北方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洮子的男子和一个叫小美的花仙子。他们为了见证彼此心灵的坚硬,双双挖出自己的心脏然后死亡。村民将他们合葬,事后两人墓地上长出了一棵小树,树上开满了分红的花朵。原来,洮子化作了树干,小美化作了桃花,人们将这棵树叫做桃树,小美被封为专事人间爱情的桃花娘娘。从那以后,人们总是用桃花象征爱情。 《诗经》中有大量篇章都在吟唱爱情,尤如《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写女子出嫁时所唱出的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以桃红似锦,按照桃树的开花到结果的顺序用“桃夭”以三次比兴,来比喻爱情生活的幸福美满。桃花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形象的运用了桃花的这一意象,
3
它象征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桃花扇的第一次出现是以无桃花的宫扇形式,作为两人的定情信物出现的。原是平常之物、世俗常爱,却因染上李香君的鲜血而变得不寻常;也就是第四次出现,因着李香君不辱于权奸之下,血溅宫扇,而成桃花扇。至此,它的意义就变得不再简单。它象征着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正义的坚守;在《桃花扇·本末》中写到:“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这说明,桃花扇的存在与否关系着整个南明王朝的兴亡,即扇在,国在;扇毁,国灭。桃花扇最后一次在剧中出现,是在第四十回 入道 【北尾声】:“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说明桃花扇已毁,那么也就暗示着南明的灭亡,两人双双入道,说明爱情也随之破灭。孔尚任以戏剧中不可捉摸的“命运”之神对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捉弄,真实的反映了他们要求挣脱命运束缚的斗争精神。
三作为桃花源的意象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美艳的桃花。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为春天的失去和出现而或喜或悲;又如袁枚的《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这些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桃花在姹紫嫣红的春天的重要性。桃花的开放在早春,桃花的凋零最晚在春末,也就是说桃花象征着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理想。花开花落,预示着希望升起与理想破灭。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写到:“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一把小小的平凡的宫扇,竟然攸关整个南明王朝的兴亡,究竟有着怎样强大的力量?
《桃花扇》中多次提到桃花源,如:第一回 听稗 【解三醒】 “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出,问俺鱼郎。”;第二十八回 题画 【鲍老催】:“是一座桃源,趁着未斜阳将调转。”;第三十回 归山 【前腔】:“境隔仙凡几树桃,才知容易谢尘嚣。” 将桃花与桃花源联系在一起, 借花寓情,托物言志。东晋陶渊明首提桃花源,他的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尘嚣,不理世事,是一个隐居于世的仙境;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相亲相爱,是一个太平盛世;是一个令无数文人墨客,清流文人向往的理想国度。所以,桃花源象征着远离尘嚣烦扰的理想国度。孔尚任用
4
桃花源意象暗指南明王朝移民的归途,即避世入道。入道,是对现实失望而进行的一种逃避选择,是与桃花源那理想家园相近的远离世俗无奈的一种生存方式。虽然,在这里人们并不如桃花源里人民快乐、安逸,但这是代表他们对南明王朝最后唯一能做的忠诚了。作品中肯定了以侯李未代表的南明爱国人士历经艰辛努力侯依然遭受挫折——救国失败,以至南明毁灭,它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唤起了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这是悲剧的基本特征。作者以入道来象征理想国度的破灭,更加突出了戏剧的悲剧色彩。
综上所述,孔尚任加工过的桃花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间接倾诉和寄托。
参考文献:
1. 孔尚任著,王季思 苏寰中 杨德平 合注:《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4月北京第一版。
2. 王立著:《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月第一版。
3. 王立著:《永和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月第一版。
4. 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 等著: 《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第四版。
5. 陈铁滨 著:《诗经解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2011
年11 月20 日 稿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