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
C.淮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
20.据区域特点,沿淮城市群的整体定位是( )
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②珠三角制造业的承接地
③安徽重化工主要集聚地 ④安徽旅游示范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湖北省黄冈中学等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读下列图和表格,完成下列小题
21.结合图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例小,产业水平低
B、产业结构由大到小的比例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表一中X行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D、制造业所占比例下降,总产值也逐年减少 22.对以上资料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以消费服务为主、制造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知识化等
B、淘汰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制造业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C、制造业消耗资源较多,劳动密集度高,对环境的影响大,所以产业比例减小
D、苹果手机属于X行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是该企业升级的关键 23.(广东省佛山市2015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读下图,有关该市近30年来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中国沿海地区某市产业构成变化
A.区域能耗不断增大 B.区域产业发展停滞 C.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D.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24.(湖南省长郡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渎“我国东部M市的等高线图(单位:m)”和“M市产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理野外考察中发现,图中3、4处上覆土层较1、2处厚,结合图中信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图分析,M市近15年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这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何影响?
(3)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M市建设了新的产业区。请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化工产业区中任选一个,依据图中信息对其区位进行客观评价。
【答案】1.A
【解析】1990年以来,该省第一产业比重由47%一直降到13.4%,故A正确;1999年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故B错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先升后降,其产值却是持续上升的,故C错误;GDP产值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和谐,环境承载力应该上升。 【答案】2.C
【解析】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显示:该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在缩小;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2008年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了30%,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还远远不到出现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答案】3.D
【解析】图示该地第一、二产业已超过了适宜人口规模,发展适宜人口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可以转移第一、二产业人口,降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比重和压力。 【答案】4.D
【解析】图示图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二三产业比重升高;香港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升高。 【答案】5.A
【解析】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经济落后地区提高资金、技术和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为经济发展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等。 【答案】6.B
【解析】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
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那么就业结构等于产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结合两图,可以看出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约占2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0.4,就业结构约为50%;第二产业产值约占5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3,就业结构约为20%;第三产业产值约占3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1,就业结构约为30%。 【答案】7.A
【解析】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最大,所以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答案】8.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①产业技术所占比重最大,劳动力占18%;②产业劳动力占40%,;③技术占70%,劳动力占20%,是技术导向型;④劳动力占60%,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④。 【答案】9.B
【解析】沿海地区许多企业是劳动密集型,随着劳动力成本、内部交易成本等的上升,“用工荒”出现。这种局面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是农业,劳动力在沿海用荒,但不等于他们又回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减少,促进企业提高工资以留住更多工人;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会使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维持生产。 【答案】10.B
【解析】由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农业向集约化的城郊农业发展,所以其生产活动密度会增加;城市发展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光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