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丙为______,通过______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甲通过______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鼠以甲为食,则鹰处于第______________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鹰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1kJ的能量最多需要生产者同化________kJ的能量。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2hm范围内,第一次捕获50只鼠,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30只,其中带标记的有10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hm。
(4)图中鼠、蛇和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_____(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同时,鼠的数量也会影响蛇和鹰的数量。由此可见,生物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__________。 12.(2019·陕西宝鸡质检)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成分,请据图回答:
2
2
6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①主要是____________。 (2)图中过程②③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网),请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
(4)鼠是该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的生物,流入鼠体内的能量除未被利用的外,一部分通过______散失,一部分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
(5)草原在遭到严重火灾或极度放牧后,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
(6)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相比,间接价值__________(填“大”或“小”)。
7
答案精析
1.B
2.C [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太阳能通过甲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该生态系统,A项正确;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即甲和乙,B项正确;碳元素在乙与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项错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D项正确。]
3.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物质循环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进行,不可分割,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为A→D→E→F和A→E→F,若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期内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B正确;A是生产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CO2,B是分解者,其余生物是消费者,即D、E、F是消费者,C错误;A→C过程指的是生产者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碳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过程指的是消费者到分解者的过程,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4.A [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D正确。]
5.C [据图分析,图中缺少A到CO2的箭头,表示的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有氧呼吸),真核生物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A错误;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B错误;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④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错误。]
6.A [过程①是产生CO2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能产生CO2,过程②表示生物群落吸收CO2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参与此过程,A错误;过程②增强可使生态系统CO2的吸收量大于CO2的释放量,可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故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
7.D [Ⅳ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C错误;根据分析可知,途径①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途径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完成,⑧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D正确。] 8.D
9.D [图中A、B1、B2、B3、C分别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能包括多个种群,A错误;为了提高B3的产量,人们往往需要投入一些饲料,饲料中的能量也属于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B错误;③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
8
原因,C错误;若B3中某生物能依据B2中某生物的气味、声音等进行捕猎,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0.(1) (2)分解者 分解(或呼吸) 光合
(或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 (3)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及流向分解者
11.(1)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三、四 550 (3)75 (4)群落 反馈调节
12.(1)光合作用 (2)含碳有机物 CO2 (3)D→B (4)呼吸作用(热能) 遗体残骸(或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5)抵抗力 增加(先增加后稳定) (6)大
解析 (1)图中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通过CO2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通过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过程③(从分解者流向无机环境)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过程②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3)食物链由生产者D和消费者B构成,即D→B。(4)流入鼠体内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流向分解者,这两部分能量都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5)草原在遭到严重干扰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在恢复过程中,由于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增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6)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