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①初唐四杰: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杨炯,代表作《出塞》、卢照邻、骆宾王,代表作《咏鹅》。
②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
③三李:李白,号青莲居士,史称“诗仙”,代表作《将进酒》等、李贺,史称“诗鬼”,代表作《雁门太守行》、李商隐,代表作《李义山诗集》。
④唐宋八大家: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者说》、欧阳修、苏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苏辙、曾巩、王安石,被誉为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四、宋元明清时期
①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马致远,史称“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郑光祖《倩女离魂》。
②明末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又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③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④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仁学》、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 ?
1、“番数”和“倍数”混淆
某水泥厂厂长说,我厂水泥的产量今年将比去年翻两番,由年产万吨增加到万吨。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今年的产量为去年的2倍,或比去年增长一倍。番数=基数×2 。
2、“增长”和“增加”混淆
某镇2001年乡镇工业总产值是1486万元,2002年是1763万元。镇长汇报时说,我镇去年乡镇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7万元,增加了%。
“增加”一词所表示的是绝对数,是报告期数字减基期数字所得到的差,它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水平。“增长”一词所表示的是相对数,是报告期数字减去基期 数再与基期数相比较(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它反映了事物的发展速度。所以,增加和增长两个词虽为同义语,但在反映统计数字时有一定的差别,不能混淆。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某镇2002年乡镇工业总产值比2001年增加277万元,增长了%。
3、“百分数”与“百分点”混淆
某单位领导在汇报本单位干部文化结构时说,2002年大专以上文化占干部总数82%,比1997年的65%上升了17%。
注意:表示构成的变动幅度不宜用百分数而应用百分点。因为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正确的说法是,2002年大专以上文化占干部总数82%,比1997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
4、使用倍数来表示下降或减少幅度
经常可以看到使用倍数来说明下降或减少幅度之大的。如:某种病的发病率由去年的30%下降到今年的15%,下降了1倍;某种产品的成本由去年的120元一吨下降到今年的60元一吨,减少了1倍。
注意:倍数一般是表示增长或上升幅度的,不宜用于表示减少或下降。
上述正确说法应该是:某种病的发病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某种产品的成本下降了50%。
总之,数字是统计的语言,也是分析事物论事推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