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 2:40: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巩固

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 )

A.周礼

B.和谐的人际关系 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礼貌待人 答案 A

解析 “克己复礼为仁”指儒家提倡的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遵循)周礼。本题选A项,容易错选为D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

( )

A.“中庸之道” C.因材施教 答案 B

解析 “仁”是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项“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答案 C

解析 “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项显然不合题意;“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不合题意;D项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是不合题意。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B.有教无类 D.创办私学

1

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 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该观点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答案 D

解析 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能力提升

7.“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这是孟子的仁政思想,A项正确。

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2

解析 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主张。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的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

材料三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13年度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工作会”上获悉,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已有410所“孔子学院”在110个国家“开花结果”,同时,还有74个国家的266个机构在排队申办孔子学院。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 (1)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 主要内容:仁;礼;实用;中庸。

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 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

(2)原因: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无奈选择;礼乐制度维护了等级制,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治国理念: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

(3)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解析 第(1)问,“背景”根据题干中“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归纳;“主要内容”根据“仁学”“礼”“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中庸”等回答;“传播方式”根据孔子生平的相关史实回答;“历史地位”根据“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归结理由:是道德失落后的选择,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治国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第(3)问考查儒学在现代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据史实回答即可。

【学思之窗】

提示 ①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基本思想主张是一致的,但在对人性的认识方面却大相径庭,这反映出思想认识的复杂性。②“人性”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③思想认识的“相同”与“不同”是相对的。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④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二、学习延伸

提示 ①前两句是孔子的言论,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孔子来说“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②是孟子的言论,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③是荀子的言论,表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4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9ko92rc4a6k2tg1xudp48fsc2a7k200ri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