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酯型胆红素性黄疸的共同发病机制是 A、胆红素生成过多 B、肝对胆红素摄取障碍
C、肝对胆红素结合障碍 D、酯型胆红素排泄障碍返流入血 27、下述哪项变化在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时不应出现 A、肾血流量减少 B、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水重吸收减少 C、血尿素氮含量增高 D、血钾升高
28、下述哪项在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不常见 A、低比重尿 B、尿钠含量减少 C、氮质血症 D、高钾血症 29、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程度的最佳指标是
A、血压高低 B、血NPN C、内生肌酐清除率 D、贫血程度 30、现认为影响尿素毒性的有关因素是
A、血中尿素液度 B、血氨浓度 C、血中氰酸盐浓度 D、血液H+浓度
二、填空题
1、高渗性脱水时脱水的主要部位是(细胞内液 ),对病人的主要威胁是( 尿量减少 )。
2、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高渗 )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 低渗)性脱水。
3、高钾血症本身可引起酸碱平衡紊乱,表现为在引起(代碱 )的同时,出现(高比重 )尿。
4、细胞内Mg 2+缺失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 )酶失活,因而髓袢升支(k离子)重吸收发生障碍而致失钾。
5、右心衰主要引起(体循环)水肿,其典型表现是(下肢)水肿。 6、因体内生成固定酸增多而引起的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 )酸中毒和( )酸中毒。
7、在疾病状态下,SB与AB可以不相等。SB〉AB表示有(代碱),SB
8、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水肿液主要分布在( )。
9、休克早期一般只出现(循环)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至休克晚期,因并发休克肺又可引起(低张性 )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10、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它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
11、出血开始于DIC的( )期,而微血栓最早形成于( )期。
12、休克Ⅰ期,液体是从(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休克Ⅱ期,液体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
13、休克早期患者的动脉压(降低),脉压(降低)。
14、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引起(左 )心力衰竭,使( 肺)循环淤血、水肿。
15、心衰时心率加快虽能起到一定的( 代偿)作用,但如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则可促使心衰的发生、发展。
16、肺性脑病时的脑水肿为( )和( )两种类型。
17、当脑内苯丙氨酸增多时,可抑制( )酶活性,致使酪氨酸生成( )的代谢途径受阻。
18、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肠内随粪排出的尿胆原( ),尿内尿胆原( )。
19、ATN早期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持续的( )收缩,导致( )降低。
20、与尿毒症有关的胍类毒性物质是( )和( ) 。 三、是非题
1、脑死亡即大脑皮层死亡。
2、血清钾浓度升高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3、早期或轻度低渗性脱水时,尿量可稍增多,而尿钠很少或消失。
4、急性水中毒时,全身水肿常十分明显。 5、水肿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6、肝功能衰竭伴剧烈呕吐时,往往是呼吸性碱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
7、酸中毒往往伴有高钾血症,但也可发生低钾血症。 8、缺氧不一定都发绀,发绀者必定存在缺氧。
9、作用强烈的细菌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引起机体发热。
10、DIC患者不仅有出血和贫血,而且有溶血。
11、休克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由于肾缺血肾小管坏死
所致。
12、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血管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
13、维生素B 1缺乏使心肌能量产生障碍,引起低输出量性心衰。 14、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患者动脉常常有充血。 15、呼吸衰竭必定有PaO 2降低。
16、肺内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可引起功能性分流增加。 17、肠内胺类物质由门脉吸收后可被转氨酶分解。 18、氨在脑内可使谷氨酸和乙酰胆碱生成增多而导致昏迷。 19、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一旦转入多尿期,其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将明显缓解。
20、肾单位减少50—70%,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四、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 2、超极化阻滞状态 3、细胞中毒性脑水肿 4、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5、肠源性紫绀
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7、自我输液 8、心源性哮喘 9、解剖分流增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