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张志功先生说过: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积累语言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背中积累、学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等。我就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
《你姓什么》是一篇儿歌,介绍了许多音近形不同的姓氏,很简短。儿歌有三段,第一小节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请了两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配合读,一方面要注意读出一问一答的语气,另一方面要注意人称“你、我、他”。一开始的配合读,还是有难度的,在我的引导下,我们三个人完成了合作朗读。接着我请三人一组合作自由读,再请了两个小组上讲台交流读,效果非常好,既读出了语气又理解了人称。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国庆节的晚上》一课,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国庆节晚上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象,尤其是描写焰火形状的几句话,焰火一个接一个,像一颗颗流星,像一朵朵菊花,像一串串珍珠,像一挂挂瀑布??让人宛如置身在美丽的焰火中,大人看了也觉喜爱,更何况是小朋友呢?我就先让小朋友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再把喜爱的感觉读出来,挑战读,配上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学生融入了优美的文字中,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小山羊和小熊》一课,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小山羊路过小熊家,对小熊说:“熊哥哥,外面风大雪大,能让我在您这儿住一夜吗?”一个夏天的夜晚,下着倾盆大雨。小熊路过小山羊的家,对小山羊说:“山羊弟弟,外面风大雨大,让我在您这儿住一夜吧!”同样是请求住宿,可是小山羊和小熊问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找找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朗读、讨论,最后得出:小山羊是在请求住宿,说的时候很客气,从多了个‘能’字和一个问号可以看出;而小熊则是在要求住宿,从‘让’字和一个感叹号看出。
又如《小兔和树的对话》一课,秋天,小兔看到枫树的叶子变红,感觉很奇怪,看到桦树叶子快掉光了,感到很担心,看到松树叶子又多又绿,感到很着急。
在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后,我又一次带学生回归到整体,问:“奇怪、担心、着急”能否交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能交换。因为小兔对枫树叶颜色由绿变红感到疑惑,“担心”是因为桦树掉叶而怕他生病,当小兔知道了掉叶是为了平安过冬,看到松树还有很多叶子,就很紧张很紧张,怕松树不能平安过冬,担心的程度越来越深,就变得着急了。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背诵中沉淀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读书,历来是读过来背过去的,读背得多了,肚子里装满了诗词文章,就逐步掌握了读写规律和方法。背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材中的儿歌、短文琅琅上口,语言浅显易懂,通过背诵,让学生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能力。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平时,我也经常进行情境训练,以便对背诵的内容进行运用、巩固。如《一粒种子》,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什么?学生就把前一课曾经背诵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复述了出来:种子看到了在雨中穿梭的燕子;种子看到了绿色的柳叶,红色的桃花;种子看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曾经背诵过的内容顷刻间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如地运用起来,多么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巩固背诵,沉淀积累。
四、运用中内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沉淀积累。如上古诗《所见》,我先出示一幅牧童坐在牛背上的唱歌的图画,让学生说说谁在哪里干什么?学生说一个小朋友坐在牛背上唱歌。于是我告诉他们像这种放牛、放羊的孩子称为“牧童”,而两腿分开坐称为“骑”。我再请学生用上这两个词来说一句话,学生说得很规范: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显然,他们已经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如在教学第三册的语文快乐宫5的第一大题时,有三幅图,四个词分别是“挨挨挤挤、郁郁葱葱、亭亭玉立、晶莹透亮”,问这些词可以形容什么?亭亭玉立的荷花,晶莹透亮的石榴子儿??学生都准确地把相应的图画的意思说了出来。我说:“刚刚你仅仅根据图意说了一个词组,能否用上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呢?”“夏天到了,亭亭玉立的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绿荷叶之间冒出来,美丽极了!”低年级虽然还没有写作文的训练,但老师可以从写一句话着手,这既激活了学生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达到语言的再积累。老师对那些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又如上好儿歌《稀奇歌》后,看到学生还意犹未尽,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来创
编一首稀奇歌,学生跃跃欲试。其中有一位同学创作的大家都拍手称好:“母鸡下出恐龙蛋,鱼儿鱼儿路上走。”
平时,我鼓励学生课外多看书,早上、中午、晚托,并利用周会课进行了讲故事比赛,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重组,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