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备课研讨
李起
李作昕
本专题的备课研讨我们是结合王玫老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进行的,确立的研究主题为 “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个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将重点研究如何借助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确立了课题后,王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基于个人认识的第一稿备课,下面请王老师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本节教学目标的认识。
王玫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完美的图形——圆》,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小学数学中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之前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个人备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
(1)在开放式画圆的情境中渗透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 专家 听了王老师的介绍,我想谈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思考。2011版课标把三维目标细化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到这点,也要关注“如何在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研究主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还需要借助多种课堂活动来实现。我认为教学目标应修订如下:[PPT]
(1)理解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4)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李作昕
谢谢王老师。您修改后的目标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凸显了我们研究主题。下面请王老师也把您的教学思路简单向老师们介绍一下?
王玫:我的教学设计分为 情境引入、探究特征、生活应用、总结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采用了一些有关圆的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入,让学生感受圆的美,以但丁说的圆是最完美的图形这句话为切入点,探究圆的奥秘。
第二环节设计了两次画圆和折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解释圆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第四环节通过赏圆总结圆的巨大魅力,与第一环节首尾相应。 以上是这节课的大体思路,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针对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请大家谈谈个人看法。
张曦文
对于王老师这节课我想先从导入部分谈一下自己的想法。王老师的第一次备课在导入环节是以自然现象的图片和生活中的图片呈现的,究竟想通过这些图片让孩子发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或者能发现它们都是圆形,或者认识到圆形很漂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我认为青岛版教材所提供的从古至今的交通工具,让学生发现并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个现实问题,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二、教学环节: 姜欣
我想对王老师教学环节的调整谈一下看法。第一稿的教学环节是以画圆、操作、应用来教学设计的。其中的第二环节操作中又有画圆的内容,感觉有点思路不是很清晰。结合研究的主题,我建议把教学环节调整为画圆、折圆、问圆、赏圆四个环节。特别是通过画圆、折圆,让学生在充分地数学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引导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李作昕:
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王老师设计了三次画圆,但是每次画圆老师所要达成什么的目标,将会生成哪些知识点,感觉层次性,目的性还不够清晰。
郭德燕
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由选择工具自主画圆,二是教师画圆,三是学生用圆规画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学生会利用准备的素材如:杯盖、圆规、毛线等,在合作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来画圆。从而到体会到圆的意义,知道半径、圆心。感受到圆心、半径在画圆过程的重要性。然后在教师时掌握圆规的使用方法。最后学生再画。这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不但逐渐认识和理解到圆的性质,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姜欣
我很同意郭老师的意见,学生在课前对圆的认识不是空白的,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圆,学生认识到圆是曲线围成的,没有角。有的学生都会知道半径、直
径,甚至有的认识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充分把握,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实,学生对圆的这些知识点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最表层,我们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我想,我们需要很好的把握和组织第一个教学活动。所以说,画圆环节很非常重要。
郭德燕
对,备课首先要备学生。除了画圆环节,在折圆这个环节王老师设计的是让学生找纸片的圆心,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会限制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把设计改为让学生自由地折,这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就会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可以预设,学生会折这样的折痕,通过与直径的比较,来发现“在一个圆里,直径是最长的线段”。
李作昕
是啊,这也能较好体现吴正宪老师所提倡的“教师不该只为了知识而教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研究的全过程”。
张曦雯
在探究完了圆的特征之后,教师可以回应课堂伊始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继而让学生找到生活中更多的圆,解释其中的原因。最后,本节课的课题是完美的圆。而教师一稿教案所呈现的仅仅是欣赏圆的美,没有从数学的观察角度去引发学生思考圆的秘密。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再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生活中这些东西是圆的,有的孩子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可能学生是无法解决。那么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姜欣
说得好。在每个环节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发现什么问题,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和解决,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当然,这还要看我们老师的底蕴和能力,游刃有余驾驭课堂的水平了。
王冬梅
大家谈的很深刻。在这里我也对本节教学也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对于这节课,首先教师要科学地认识圆的本质。圆是什么?圆就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它是一条封闭曲线,而不是一个平面。一定要和圆形纸片等学具区分开来。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好好把握。二是教材中“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
可以从数学、物理学等不同角度解释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们主要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的。
李作昕
谢谢专家的建议。王玫老师,刚才大家谈了对这节课的改进建议,你对这节课一定有了新的认识,你能谈一谈吗?
王玫
刚开始接这项磨课任务的时候感觉还比较轻松,心想着,教青岛版教材已经10年了,自我感觉对青岛版情景串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种理念运用的还比较到位。可是备完第一稿教案,群组成员研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达到吴正宪老师和各位专家、组长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八字真言的理解深度!我们组组长李起争老师说过一段经典:“王老师,在你这个教案设计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大家的影子,但充其量就是个拼盘,不是你的菜!”好吧,撤菜,回厨房再琢磨------现在就把我琢磨后的感想简单归纳几点:
1、创设的情景要便于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问题上。
2、观察操作时也要让学生在对立统一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3、组织教学中要时刻绷紧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追问“为什么”的这种意识,从而能促使学生追出“根问题”,再进行解决。
总之,通过这次磨课我在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作昕
其实这次研讨中受益的不只是王老师,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在这次研讨活动中都在成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研讨,为了研究更具可操作性,我们计划用下面三个量表来观测我们研究主题的落实情况。
第一 学生提问观察量表:主要观测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情况。重点关注这些问题的来源,是来自教师的讲解还是演示,是来自学生的观察还是操作、想象?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 进而研究这些问题最终是由谁、通过何种方式解决的?
第二 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通过观测教师课堂提问的内容,从中分析提问的方式和意图,以此判断教师的提问是否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判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有价值。
第三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量表。主要观测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以及教师对资源的把握与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