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竹林深处人家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1. 第一课时,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2. 第二课时,在上节分析写竹海部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5~7自然段。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麓(lù) :山脚。麓,山脚。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深沉:shēn ch?n幽深
密密匝匝zā:很稠密的样子。
隧(suì)道 :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
屏(píng)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竹坞(wù) :竹林茂盛的山间平地。坞:四面高中间凹下去的山地。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名副其实:míng fù qí shí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 “名副其实”不能写成“名符其实”(有“名符其实”一词)。 山岚: 山林中的云雾。岚,山里的雾气。“岚”应读“l á n”而不读“lu á n”。 晾(liàng):把东西放在通风或阴凉的地方使干燥。 竹箬(ru?) 这里指笋衣。
器皿:泛指盆、罐、碗、杯、碟等日常用具或玻璃仪器。 碗橱:装餐具的橱柜。 匾箪(dān): 盛东西的扁形竹器。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沏(qī):“沏”字应读“q ī”,而不读“q ì” 用开水冲:~茶 三、 课文导语:
“竹文化”参考资料:
1、竹纹清晰、板面美观、色泽自然、竹香怡人,质感高雅气派;竹不积尘、不结露、易清洁,避免了螨类细菌的繁殖,免去虫蛀之扰;竹能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并抗湿,导热系数低,具冬暖夏凉的特性;竹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使人在室内起居时眼睛有舒适感,可预防近视等眼疾的发生和发展;竹吸音隔声、除低音、压残响,有效摈除杂声,还你宁静心境。
2、中国是世界上竹类品种最多的国家,约有30多属500多品种。竹子具有很广泛的用途,其笋可食用,其枝竿可用于制作饰物、器具、乐器、家具。
1
竹性坚贞,刚烈不屈,虚心直节,不畏霜雪,和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因其具有崇高品质的象征意义,故又和兰、菊、梅并称“四君子”。竹子的坚韧挺拔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深植于人们的脑海,成为一种民族性的象征。 3、中国文人中和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爱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映衬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4、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癖,须臾不离,“??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爱竹之心,爱民之情融成了一体。 四、 常识(分发)
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广东台山人,现居台香港,有作品《湖畔集》《山水人物集》和游记《春暖花开》。 五、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段意。 第一部分(1):总写江南竹乡竹子之多。 第二部分(2):写走入竹海的独特感受。 第三部分(3、4):写来到竹坞的所见所闻。 第四部分(5~7):写来到竹海山村见到的百姓生活。
第五部分(8)写竹林深处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2、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比喻一)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比喻二)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
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比喻三)里走过”。
▲提问:这个比喻多么新颖,感觉多么奇妙,另一处比喻呢?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比喻四)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很有点‘柳暗花
2
明又一村’的味道。”
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迥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 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哪些语句是写竹坞所见? “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
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板书设计: 写竹海之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 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移步换景是随着作者的活动而展开的,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空间的转移为叙述的先后顺序的手法。
3、文章中的画家和护林员面对竹海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画家认为竹林茂密,找不出一点层次,如果要绘画竹林景色,实在束手无策。护林员认为竹林旺盛,意味着竹林和竹笋丰收,正是名副其实的竹乡,值得高兴。
直接描寫:把眼前景物具實寫下來------「舉目四顧, 除了竹子, 還是竹子。」 間接描寫:透過人物的感受, 從側面反映竹林------「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畫家, 他說, 在竹海面前, 如果要我畫它, 實在束手無策。
4、过渡段:第4 自然段
竹林(1——3自然段) 写景 深处(4 自然段) 过渡 人家(5——8自然段) 生活
5、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 1~4 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
本文的主题是描写竹林深处人家的恬静生活,但这人家何来必须交待清楚,而
3
且“深处”两字极为重要,若不是在竹林深处,便见不到这些人家所过生活的恬静,因此作者需要作很大篇幅描述竹林的深、密、广,一山连一山的都是竹,从平地到山顶都是竹,经过这样的铺垫和衬托,山村人家的闲适生活便有了根据。所以作者用了超过文章一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的茂密,是合理而又切合文题的。
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6、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作者很细腻描写竹乡人家的生活,主要从下列三项上具体描述,请根据其内容从文中具体找出表现的句子。 ------山村景色。 竹农生活。 生活情调。 山村景象:
(1). 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
(2). 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
(3). 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和晒竹箬(即竹皮)。 竹农生活:
(1). 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造。
(2). 用:家具如凳椅、凉床、衣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材制成。
(3). 穿:鞋子也是竹箬所制。 (4). 吃:吃的是盐笋干。 生活情调:
(1). 在到处都是竹具的环境里,喝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
(2). 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 总的来说:人家里的一切用品,都是用竹制成,可见生活在这里,简直是一个竹的世界。村庄人家的生活是简朴,充满乡土气息的,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7、(5——8自然段)这三段中有关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我们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有关竹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精致的描写和严密的结构来表达对竹的喜爱,对竹、竹乡人民的情感的。 例1:“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从色彩上写竹林景物) 例2:“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从气味上写竹林景物)
例3:“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从声音上写竹林景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8、提问:读了第5~7段,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中? 祥和(柔和)、欢乐(欢快)、(护林员“满意的笑”、拾竹箬女孩子们的欢笑,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