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这种生活不是学生真正观察、感受、体验的生活,它们不能构成学生自身的生命活动,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就只能是一些符号、文字、事件等。只有在学生正在过着的生活中,学生才能切身感受、体验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学习才能够与学生的目的、需要相关联,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担任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的任务。教师不能把价值观作为定论,直接讲给学生。而要通过设置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这样他们从内心深处才愿意接受。
比如,你告诉他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他可能会背的滚瓜烂熟,但他心里未必这样想,他心里想的可能还是钱是最重要的,钱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教师要通过一些视频、材料或案例,要让他在内心深处感觉到确实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如可举毛泽东、邓小平、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詹天佑的例子,当然也可举教师、或学生崇拜的明星、影星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到他们之所以活得
有尊严、有价值在于对他人、社会的创造和奉献。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程无论是建构、具体教学、还是最终的目的都要做到回归生活,本门课程最终要为学生生活服务。
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思路设计上力求增强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整合性、实效性、主动性,合理构建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基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课程标准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等关系,着重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我们初三的复习可以以课标的设计思路制作知识框架。大家看以下,这就是以课标的设计思路制作的几个知识框架图。无论是道德部分,还是法律部分都是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线索构建的。我们先来看道德部分,成长中的我主要讲的是自尊自强,我与他人和集体主要讲的是交往的品德,我与国家和社会主要讲的是承担社会责任。法律部分也是一样的道理。成长中的我主要讲心中有法,我与他人和集体主要讲权利与义务,我与国家和社会主要讲法律与社会秩序。
五、思想品德课程目标解读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对这一目标应该这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品德课
程的目标价值导向。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最终目标。
根据总目标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㈠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你的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预期达到的引起他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态度是什么?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教师不能仅通过讲解或传授的方法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需要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初中学生,创造有利于他们参与、体验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我听过两位老师的课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我对这两节课的介绍,大家就知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节是鲁亚茹老师讲的《成功需自信》,她在课堂上用了一个视频,截取了歌手李琛的一段成长经历。李琛自幼患小儿麻痹致残,只能靠拄双拐走路,很自卑。但后来以一首《窗外》红遍大江南北。当视频出现李琛拄着双拐站在光芒四射舞台上,自信的唱着《窗外》的时候,我们都被震撼了。拐杖一点都不影响他的美好形象,我们甚至认为明星就应该是李琛那样的。自信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一个残疾人帅气的站在舞台中央。这段视频使学生的心灵
受到了震撼,让他们感受到了自信的美好和力量,渴望自己身上有自信的品德。
另外一节课是张晓霞老师的《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老师开始也同样用了一段视频富县2013年洪水,视频中的情景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所以震撼。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广大干部职工身上的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对他们豁然起敬,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觉得他们活得很有价值,价值体现在对他人、社会的奉献之中。
这个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又问了学生两个问题,你的角色有哪些?写出五个,你最想放弃的是哪一个角色?学生异口同声的大声回答“学生”。作为我们教师都感受到了学生久违的或从未有过的轻松。学生自己那会儿更是感到了无与伦比的轻松。老师接着问,你最不愿意放弃的角色是什么?学生同样异口同声的大声回答“子女”。大家想一想子女这一角色,有他应承担的责任吗?有。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不用老师说,学生已深深的感受的自己不能放弃学生的角色。任何角色都不能放弃,任何责任都不能放弃。自己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是学生自己体验得到的。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没有哪些责任未尽到。很明显在学生想和谈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了学生心理的愧疚、后悔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一节课非常重要,没有感情的课没有生命,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们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也足以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㈡能力
教师要注意将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实践活动的参与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各种形式的德育资源,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具体行动中掌握基本方法,提高道德能力。
实际上我们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怎么样”的问题,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这些方法只有实践,才能最终形成能力。比如,老师讲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实践,才能形成学习能力。不实践,那也仅仅是知识。
㈢知识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重要支柱。思想品德教学如果不把人类文明已有的、有助于道德的知识纳入到教学中来,那么,即使教学形式上有“情境性”与“主体性”,也难以有触动人心、升华人心灵的课堂。对此,教师应该有一个比较清醒和理性的认识,既不能陷入完全的知识传递性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不重视知识、不去清晰地讲解知识。关键之处在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教学一定不能离开与生活的联系,是需要通过回到生活、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移易情感,激发行为,锻炼能力。思想品德教学目的在于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用相关知识支持问题的解决。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学习是为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品德、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面貌服务的。
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解读 (一)教学要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