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跟踪训练18 Word版含解析(已审阅)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6 15:50: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D.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发的怀念故国、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2)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没有“思念亲人”的情感。由“青山故国”“当时明月”可知,全曲表现的应是作者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2)“当时明月”等三句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中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白《苏台览古》中也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作者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意图十分明显。“当时”的江山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呢?这一笔同《石头城》《苏台览古》中的诗句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来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直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夜空中徘徊已久,而作者从“残照”时分一直待到月夜,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

[答案] (1)D (2)“当时明月”表明“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

杨果

//

//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

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

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

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等。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项,“淡淡的失落”错误,这里表现的主要是词人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戏谑,表现二人的关系密切。

(2)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景物,分析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等。这三句,描写了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等。这些景物中,“西风”展现了季节特征;“旌旄”是离别的特殊景物;“斜阳”“草树”“雁影”是离别时的环境景物等。这些景物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描写这些景物使用了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 (1)C (2)三句词使用了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西风萧瑟,旗帜在风中飘舞;夕

//

//

阳西下,斜晖照射野草和树木;空中的大雁,朝着天际飞去。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普天乐·旅况

王仲元

树杈桠,藤缠挂。冲烟塞雁,接翅昏鸦。展江乡水墨图,列湖口潇湘画。过浦穿溪沿江汊,问孤航夜泊谁家?无聊倦客,伤心逆旅,恨满天涯。

【中吕】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旅中

顾德润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葭岸,人憔悴云林又晚。篱边黄菊经霜暗,囊底青蚨①逐日悭。破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②韵,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笺,回两字寄平安。

[注] ①青蚨:钱币。②檐马:屋檐间的风铃。 (1)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王曲前四句动静结合,展现旅途倦客所见,以乐景写哀情,抒发旅人愁思。

B.王曲开头三组对偶句,字数递增,描写的景物不同,画面显得丰富多彩。

C.王曲结尾三个并列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呼应开头三组对偶句,整饬而工稳。

D.顾曲“破清思”三句以动衬静,表现客居他乡的游子夜深人静难以入眠、客梦被惊醒的状态。

E.顾曲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远近、虚实结合,整首曲子笼罩着游子的羁旅愁思。

//

//

(2)两首元曲都刻画了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两首元曲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以乐景写哀情”错误,“杈桠”表现树木枝条盘曲的样子,以“缠挂”表现枯藤在树干上的攀附缠绕,以“接翅”表现昏鸦成群的景象,全无乐景。E项,“虚实结合”错误,整首曲子通过视觉、听觉描写的景物以及对钱少难度日和写信寄回家的叙述都是实写。

(2)题目分为两个问题:一是两首曲子都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特征,一是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的相同的手法。第一个问题,可以根据曲子描写的具体内容和直抒胸臆的句子等,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第二个问题,要先从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和景物描写(烘托作用)来分析两首曲子在刻画主人公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找出相同点。王曲,描写了枝藤缠绕的树、飞在高空的塞雁、傍晚归家的乌鸦等景物,结尾三句抒发作者的无限苦闷等,可以知道主人公的身份、心情等;顾曲,先写主人公乘舟,然后写主人公长夜难眠和写信寄回家的情景等。由此可以知道,两首元曲的主人公都是客居他乡、孤独寂寞、归期难定的游子形象,手法上运用了景物烘托、心理描写。

[答案] (1)AE (2)形象:两首曲子都刻画了一位客居他乡、孤独寂寞、内心悲苦、归期难定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游子形象。

手法:①景物烘托,两首曲子都通过描写具体的环境来烘托主人公的情感。王曲,前六句写秋天悲凉的景色,七、八句用“孤航”烘托主人公漂泊的孤寂;顾曲,一、二句写江水连天,蕴含着绵绵的乡

//

//

思,三、四句写游子无聊地看着云林烘托主人公无聊、烦闷的心境。②心理描写,王曲中的“无聊倦客,伤心逆旅,恨满天涯”和顾曲的“归去难”直接抒发主人公思乡的悲凉之情。

//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跟踪训练18 Word版含解析(已审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afpy18k451lh1d7s0l19lpyv23wp8008na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