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性 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上升性
38、社会劳动在人类认识发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表现在()。 社会劳动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必要性 社会劳动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可能性 社会劳动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认识器官的进化 社会劳动促进了人类的社会交往 社会劳动促进了人类语言的产生
39、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生产活动 阶级斗争 科学技术活动 文艺活动 日常生活
40、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材料分析题(分析所给材料,选择正确答案,并在题卡上将正确答案的代码涂黑。每小题4分,共20分)
41、高尔基说:“热爱书吧!它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它会帮助你们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情,它能教会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间接知识 读书会使人们的理论丰富起来
人们不能事事实践,主要知识是从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得来 学生就是要读书,不必参加实践 书本知识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5
42、古代人们的认识,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也在相当程度上受统治阶级的需要特别是战争的需要所制约。古代的天文学、力学、数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帝王宫殿和坟墓、神庙和教堂、城堡和战舰,是古代的人们所进行的规模较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提出的问题,构成了古代力学和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十七、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航海特别是远洋航海需要根据天体的位置精确地确定经纬度,矿井抽水需要尽可能提高抽水扬程,战争中枪炮的制造需要计算弹道和落点??。近代力学,归根到底是由于有这样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而发展起来的。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科学发展这一历史印证了()。
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的认识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 科学家和理论的“求知欲”“好奇心”,显然不能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什
么推动作用
科学研究没有相对独立性,它总是受到实践的决定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4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这是由于()。
时间和空间随人的主观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所造成 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
物质的结构与形态决定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 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总是相对于一定范围来说
44、感觉到了的东西,人们不一定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人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我们很容易感觉到一个人的脉搏,但是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也不容易感觉到脉搏的变化,而那些精通脉理的医生却能敏锐地、清晰地感觉到一个人脉搏的多种多样细微的变化,并由此对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每一个人在自身经历中都会发现,任何一个对象,只有当人们理解了它以后,才能比较容易、比较清晰地感觉这个对象的各方面的特点和变化。理解得愈深刻、感觉就愈敏锐、愈准确。这个现象说明()。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26
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又促进着感性认识的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虽然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它却是混乱不清的,不正确的,因
而是不可靠的
45、在发现行星三大定律以前,丹麦天文学家茅谷用了三十年的工夫,长期观察行星的运动,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但是,他长于观察而短于分析,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因而未能从占有的观察材料中概括出行星运动的规律。他的助手刻卜勒则在他已经取得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和理论分析,找出了行星运动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从而发现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刻卜勒的成就说明()。
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
自然科学上的观察、实验等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手段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思维
感性认识即使数量再多、内容再丰富,也还是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印象
上,还不能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遵循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是一个重
要的因素
五、判断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并在题卡上将正确答案的代码涂黑。每小题2分,共10分)
46、“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A、对 B、错
4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A、对 B、错
48、 “真理和谬误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 A、对 B、错
49、真理面前有价值,价值背后有真理。() A、对 B、错
50、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A、对 B、错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5—1)参考答案
一、1、D 2、B 3、A 4、D 5、C 6、A 7、A 8、C 9、D 10、B 11、D 12、A 13、D 14、C 15、B
二、21、BD 22、BD 23、AC 24、BC 25、CE
三、 31、BCE 34、CDE 37、BCD 40、BCDE
四、 41、ABC 42、ABE
五、 46、A 47、A
32、ABCD 33、BCDE
35、BCDE 36、ABCDE 38、ABCDE 39、ABC 43、CDE 44、ABC 45、ABCDE 48、A 49、A 50、B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