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中的传授知识是重视“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
课程呼吁以人为本,教学要重人的发展。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
教材教,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教育的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已经很不适合当今教
育的发展和需要了。林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绿叶。要培养教师研究
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教师的工具,这是以教定学。我们要研究“从学生如何学”来决
定“教师怎样教”的新型教学行为思路,不能再以“教”为主,而要以
“学”为主,要调整好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看最终结果,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要重视看教学过程,
即学生是怎样在学,教师是怎样在引导,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
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5、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念你写”
等形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就是“容
器”,师生关系极不平等。现在教育思想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
生关系,学生是主体,学生可以像老师一样在小组内发表意见、交流。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
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组复新巩布)是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
巴特(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这种模式以“教师
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
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角色意
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勇于积累、勇于总结、勇
于借鉴、勇于学习和勇于提高,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创新自己的教
学风格。
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培训、磨练,实现教学行为的开放性、多样性、
特色性和有效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