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完成)。
(二)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发生发展规律研究 1、生活史观察
(1)发生代数观察 4~10月,利用田间安装的佳多牌自动虫情测报灯,观察成虫的趋光性、发生代数及消长动态;害虫发生期,在扦插的杨树林地和漯舞路、107国道两侧受害较重的杨树林地观察其成虫习性、发生代数、各代发生消长动态等。(市农科院与森防站协作完成)
(2)室内饲养观察 4月上旬,把从林间采集到的越冬蛹置于试验室20cm×20cm×15cm玻璃养虫缸内,缸内放置过筛的湿润细土,蛹距土表0~3cm,羽化后统计其越冬存活率;取刚羽化的健康雌雄成虫配对,放于10cm×15cm的塑料养虫盒内,编号,饲以10%蜂蜜水,让其交配产卵。观察记载产卵日期,日产卵量,统计产卵前期、产卵期、卵量和雌雄成虫寿命;将成虫所产卵块计数后置于指形管内,塞住管口,编号,观察记载孵化日期和数量,统计卵历期和孵化率;孵化后的1龄幼虫进行集体饲养,自行取食杨树叶片,在解剖镜下观察,记录其脱皮日期。进入2龄后,取刚脱皮的2龄幼虫置于指形管内单头饲养。饲以杨树次嫩叶片,每日更换饲料,观察记载幼虫各龄历期,记录预蛹和化蛹日期,羽化后记录羽化日期,统计预蛹历期和蛹历期。
(3)室外饲养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排灌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在杨树芽苞萌动前,剪截插穗长16cm~18cm,芽口距1cm,株行距40cm×60cm,扦插杨树枝条;塑料筐底部垫尼龙
9
袋,内装过筛细土,采集的越冬蛹均匀平铺在筐内土层0~3 cm处,用大尼龙袋把放置蛹的塑料筐套住、系口,埋在扦插的杨树林地。罩以钢筋、窗纱制作的2m*2m*1m养虫笼;越冬蛹羽化后,解开尼龙袋口,让成虫自行飞入罩笼,交配产卵,卵孵化后根据幼虫食叶情况,及时转移,确保幼虫有足够的叶片取食。每天定时观察卵、幼虫和叶片被食情况,统计害虫发育进度。
(4)发生危害调查 在主要害虫发生危害期,选择有代表性的杨树林地进行定点调查,每3天调查1次,调查叶片正反面、嫩茎等部位的各龄幼虫数量。(市农科院与森防站协作完成)
2、越冬观察
对于查到的不同种类的害虫,参考前人研究结果,了解越冬虫态和场所,采用室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印证结果,了解越冬期、死亡率等。(市农科院完成)
3、寄生天敌观察
各代幼虫发生期,每隔5天从林间采集1批混合龄期的幼虫,个体编号,单管饲养,隔日更换饲料,记载幼虫龄期、存活状态、死亡原因、寄生物名称,统计各种天敌的寄生率;林间观察天敌捕食情况。(市农科院完成)
(三)药剂筛选试验
1、室内试验。在害虫发生期,选害虫自然类群或人工饲养类群进行药剂试验,药剂选择多种有影响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化学农药。(市农科院完成)
2、室外试验。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在室外杨树上进行试验,印
10
证结果,细化防治方法。(市农科院与森防站协作完成)
(四)防治示范
采用边试验、边示范的原则,加快新技术应用。常年检测杨树食叶害虫发生情况,及时提出防治措施,积极在我市杨树林上进行防治示范。(市农科院与森防站协作完成)
示范计划表 单位:hm2次 年度 面积 2007 300 2008 1000 2009 1000 2010 3000 2011 3000 合计 8300
漯河市农科院
2007年2月
11
主件
漯河市杨树主要食叶害虫杨小舟蛾的发生发展规律
及综合防治示范推广
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环境过程中,对绿色植物在改善和保护环
境、创造优美环境景观、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认识不断加深,城市绿化在提高城市品位、吸引外资、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漯河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漯河地域较小,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等基本市情,依托沙澧两河横贯全境并在市区交汇等诸多优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滨河城市特色,培育绿色文化景观,统筹城乡一体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的战略目标。近年来,通过实施沙澧河生态景观带、城郊生态防护林、森林公园、农田林网、古树名木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形成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环境体系,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演绎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的和谐之美,打造环抱城市的郊野森林公园,组成林城相融的绿色生态屏障。漯河市城乡绿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35.2%,森林覆盖率达到26.2%。漯河市相继被命名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河南省造林绿化最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0年4月,我市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