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项目建立
图 0.2 LDAR项目建立流程图
5.1LDAR 项目建立程序 5.1.1资料准备
收集最新版的工艺流程图(PFD )、管道仪表图(PID )、物料平衡图(表)、操作规程等资料。工艺变更资料不全,应补充完整。
5.1.2装臵适合性分析
所有涉及VOCs 的装臵应纳入适合性分析,依据本规范附表0-2分析装臵内设备或管线的VOCs 组分。VOCs 的总质量分数大于10%的,应纳入泄漏管控范围。对于符合豁免条件的装臵或单元,应按照本规范的附表0-6要求填写。
5.1.3装臵物料流的组分和状态分析
根据工艺参数对物料流进行分类,并在PID 图上进行标注,气体、轻液体、重液体应分别标注。通过物料平衡表或操作手册查找计算设备、管线内TOC 、VOCs 和甲烷含量。
5.1.4边界确定
不同状态的物料由阀门或盲板隔离,边界处的阀门或盲板按如下原则划分: a) 气体和液体交界,按接触气体计; b) 轻液体与重液体交界,按接触轻液体计;
c) VOCs 与非VOCs (如氢气、氮气、蒸汽、水等)交界,按接触VOCs 计。 5.1.5密封点标识
应对泄漏管控范围内的每个密封点设臵唯一编码,与基础信息、检测和修复等信息关联。可通过现场挂牌、拍照或PID 标识等方式实现密封点准确定位,不可达密封点需特别标注。
5.1.6现场信息采集
现场信息采集的信息主要为:密封点编码、密封点类型、空间位臵描述、公称直径、物料信息、可达性、PID 图号等。对于不可达密封点需记录原因。
5.1.7密封点台帐建立
根据现场采集的信息、PID 和PFD 等其他资料对每一密封点建立基于Excel 的密封点检测台帐。
密封点台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装臵、区域、密封点编码、密封点类型、介质状态(气体、轻液体和重液体)、公称直径、可达性、保温保冷等信息。
5.1.8数据合规性审核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密封点数量、密封点编码唯一性、必填信息的完整性、字段信息有效性及兼容性等。
5.1.9检测任务分配和路径建立
依据本规范要求,制定检测计划,按照密封点的空间及工艺分布,以安全、快捷为原则建立检测路径。
5.2 现场检测工作流程
图 0.3 现场检测流程图(重新改图) 5.2.1 检测工作准备
根据检测任务和检测路径准备检测仪器、检测记录和个体防护设备。 5.2.2仪器检定核查
检测仪器应进行周期计量检定,新购或经维修的仪器应进行计量检定。 5.2.3响应因子确定
应确定所用检测仪器对VOCs 的响应因子。响应因子可由仪器制造商提供,或直接测定。 石油炼制装臵可暂不考虑响应因子对检测值的影响。石油化工装臵应采用物料平衡表(图)计算平均响应因子。计算方法见附录0-8.
5.2.4仪器校准
仪器在使用前应进行核查和(或)校准。核查和(或)校准前需进行预热。 5.2.4.1零点核查和(或)校准
通入零气,待检测仪器显示稳定后,检查仪器。三次读数平均值小于|±10|μmol/mol,视为合格;超出范围应进行重新校准。
5.2.4.2量程核查和(或)校准
通入校准气体,待检测仪器显示稳定后,检查仪器。三次读数平均值小于校准气体浓度的|±10%|,视为合格;超出范围应进行重新校准。
5.2.5现场检测
5.2.5.1现场检测环境要求
风速超过0.5m/s时,可采取适当的避风方式进行检测。风速达到六级(10.8m/s)或雨、雪等天气应停止检测。
5.2.5.2环境本底值检测
依据HJ 733-2014中4.2.3.1规定方法进行环境本底值检测。 5.2.5.3密封点检测
依据HJ 733-2014中4.2.1规定方法进行密封点检测。具体检测部位见附录0-9。 5.2.6现场检测记录 5.2.6.1检测数据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时间、检测值、环境本底值、检测人等。 5.2.6.2泄漏记录
超过泄漏定义浓度的密封点应系挂泄漏标签。标签记录内容包括:密封点编码、密封点类型、净检测值、检测日期、检测人等。
5.2.7仪器漂移核查 7.1零点漂移核查
通入零气,待检测仪器显示稳定后,检查仪器。三次读数平均值小于|±10|μmol/mol,视为合格;负漂移超过10μmol/mol应重新检测。
7.2量程漂移核查
通入校准气体,待检测仪器显示稳定后,检查仪器。按公式(1)计算量程漂移。量程漂移应小于|±10%|;负漂移超过校准气体浓度的10%,则从上次仪器核查或校准到此次量程漂移核查之间的检测值无效,应重新检测。
D=
D —仪器量程漂移,%
C i —仪器i 次测量的示值平均值,μmol/mol; 14 C i ?C s C s ×1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