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6:46: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

心理健康新概念: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一)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意的关系(二)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三)自发性;坦率;自然(四)以问题为中心(五)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和环境的独立性(六)自主性;自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七)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八)高峰体验(九)社会感情(十)改善了的人际关系(十一)更民主的性格结构(十二)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十三)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十四)创造力(十五)对文化适应的抵抗(十六)自我实现者也有缺陷 一、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

从以上介绍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我们知道,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原则:快乐原则。它表明,本能需要的即时满足给人带来快乐,不满足则会带来紧张、不安甚至痛苦,而人都具有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本性。快乐原则是指导人之初心理活动的惟一原则,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首要法则。

第二原则:现实原则,它强调个人与社会的整合。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适应社会,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而不是对立状态。个人与社会的适应情况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上,表现在与他人和社会建立的联系上,也表现在对各种事情的处理上。 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增进智慧 完善认知;调节情绪 丰富情感;锻炼意志 积极行动; 健全人格 达至整合;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爱情观。 认知(cognition)

所谓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

关于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其代表理论有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T.阿龙、贝克的认知疗法与迈切鲍姆的认知

行为矫正法。在各种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中,埃利斯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因此下面重点介绍埃利斯的理论。 埃利斯(Ellis,A.)的理性情绪疗法

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理性治疗法,旋即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到1993年,因为注意到在认知重组中行为的重要性,所以他又宣称改名为理情行为治疗法。埃利斯不同意行为主义对于人的行为的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刺激的功能只是在引发我们的认知,引发我们的自我内在语言,而认知才是真正影响我们如何反应的决定性因素。 埃利斯认为人具有以下特性:

1.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2.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人们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害自我成长。 4.情绪困扰的持续是那些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 5.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起源于责备。

6.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他可以通过自我对谈、自我评价而达到自我支持。 埃利斯的ABC理论

埃利斯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所引起的。 我们可以把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概括如下:

第一,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一个人的所有心情都是由他的“认知”或思想产生的。

第二,消极的情绪由消极的思想决定。

第三,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含着重大的曲解。

第四,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一)积极,不消极(二)客观,不自欺(三)独立,不依赖(四)灵活,不僵化(五)本质,不幼稚

认知失真:所谓认知失真,是指歪曲现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认知。认知失真和认知错误不同,如果你认为1+1=3,那是认知错误,这是一种偏离客观真理的现象,而认知失真不是针对客观真理而言,知识针对某种客观情绪和现实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主要的认知失真(一)极端思维(二)心里过滤(三)瞎猜测(四)虚拟陈述、隐藏的假定(五)情绪推理(六)人格化

认知失真的特征

首先,认知失真的根源在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其次,不合理认知一旦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便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第三,认知失真还具有自我保护功能。

第四,越是具有不安全感的人,其认知越容易失真。 第五,感情色彩较浓的关系中认知容易失真。 2.3认知治疗与认知改组 一、埃利斯的理性行为治疗法

在实际的治疗中,埃利斯将其ABC理论扩展为ABCDEF六大环节。

A诱发性事件——B信念——C情绪与行为的结果——D驳斥干预——E效果——F新的感觉

为了达到以上DEF三个目标需要采用的认知技术包括:驳斥非理性信念、认知的家庭作业、改变自我告知内容、幽默的使用 二、伯恩斯的三栏目技术与寻根术

三栏目术:具体做法是将一张纸一分为三,从左至右分别写上随想、认知失真、合理思想。当有心理困惑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将你当时头脑中出现的随想通通写在纸上,不要让它们老师盘旋在你的头脑中,想到什么写什么。

2.当所有的随想都写下来以后,对每一种随想进行分析,将其与前面的认知失真表进行对照,找出你的认知失真,准确地解释你对事实的歪曲。

3.联系对失真的思想进行无情的反击,以更客观的思想取代失真的思想。 寻根术:是三栏目术的变种,与三栏目术相比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寻根术中,你想象你自发产生的随想是绝对有效的,直接在随想下面划一个向下的箭头,然后往下追,“如果这个随想是真实的,它对我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使我烦恼?”然后写下第二个随之而来的随想,再在下面划第二个向下的箭头,再如法炮制,通过这样一个个深思熟虑的诘难过程,便产生了一个层层深入的随想链环,最终揭开问题的渊源,即隐藏的假定。 三、塞利格曼的ABCDE记录

在一个不愉快事件之后,仔细倾听你自己的念头想法,观察这个想法带来的后果,然后无情地反驳你的想法,观察自己成功地处理悲观的念头所获得的激励,将这些都登记下来。其格式如下:

不愉快事件:念头:后果:反驳:激励: 四、言语分析

通过言语分析,可以进行认知改组。比如,你与朋友约好去看电源,结果他姗姗来迟,晚了整整一个小时。你会怎么说?

1.你真混蛋,算哪门子的朋友,以后咱们谁也不认识谁! 2.没关系,没关系,我不着急。 3.算了,别说了,看电影吧!

4.你迟到了整整一个小时,我很生气,也很担心。 五、自我拷问

可以对自己的认知发展经常进行自我拷问,所问问题包括成熟认识的各个侧面,主要有以下一些: 第一,“我敏感吗?” 第二,“我有理性吗?” 第三,“我有偏见吗?” 第四,“我宽容吗?” 第五,“我有悟性吗?” 2.4归因错误与归因治疗 一、归因理论

(一)归因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原因源 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 第三个维度是可控性 (二)不同归因将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绪,并具有不同的动机作用 二、常见的归因错误与偏差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人们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个性因素,而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虽境而变。

成功或失败归因:对他人的成功,我们常常归因于外因,而对自己的成功,我们常常归因于内因。对失败的归因则正好相反。 三、归因疗法:抑郁的归因治疗

归因疗法的依据:通过重新归因,可以改变情绪。

抑郁的归因分析直接来源于斯里格曼的习得性失助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有力图干某事而未成功的经历。

习得性失助导致的问题:第一是动机问题 第二是认知问题 第三是情绪问题 习得性失助归因模型的三个维度:一是原因源 二是整体性 三是稳定性 几种不同的抑郁:

第一种是反应性抑郁,通常与特定事件相联系,可能产生特定的、外部的归因;这种抑郁时正常的,当正常的悲痛时间一过,它就会消失。

第二种是形式的抑郁,来自外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原因,它们可能导致长时间的厌倦和失落感,但不会产生与抑郁相联系的自我贬低。

第三种抑郁最严重,特点是对失败做出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而对成功做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

艾布拉姆森的认知重建方法:第一,引导人们改变方法。第二,改变抑郁者对后

搜索更多关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的文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aqn6211z66ksx698r6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