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9:54: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发挥自己气质中的积极面,克服消极面

三、做一个人格健全的现代人(一)悦纳(二)独立(三)理性 (四)理性

6.1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 一、“自我”与“意识”的概念

“自我”一直是临床心理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自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结构后,更是受到相当的关注,并且从此有了很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治疗实践。

“意识”则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它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与研究内容,尽管早期极端的行为派曾排斥将意识作为研究的对象,只研究外显的肌肉反射和腺体分泌,但从整体的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意识”始终是其核心的内容。简单地说,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理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示意图。 二、“自我意识”的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前者是个体对自身各种状况的了解,后者则是对“自我”各方面的评估。自我认识包括三个方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通过自省可以发现“主观的我”通过“人言”发现“客观的我”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的问题,“满意”则自我肯定,信心十足;反之,自我否定,垂头丧气。 自我体验中的两对矛盾:其一,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源于自省与“人言”的差异;其二,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矛盾,前者是综合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后的存在中的现在的“我”,后者则是综合了自我要求与他人要求的虚拟的最令自己向往的“我”。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自我认识了解了“我”,自我体验感受了“我”,自我控制则是要表现“我”。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即“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其二,自己对自己的指导,即“我可以怎样做”。

自我控制与大脑额叶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额叶中较迟发育成熟的部分,所以你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力也在增强;当人老体弱脑机能退化时,自控力又随之降低了。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3岁前)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3岁~青春期) (三)自我意识的成熟(青春期到成人)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一)时间上的特殊性(延缓偿付期) (二)空间上的特殊性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复杂性

1.自我认识内容的广泛性、深刻性与途径的多样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细腻与其间的理性分析 3.自我控制的主动性与情绪性 6.3自我意识的心理健康

什么样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呢?可概括如下:

1.恰当的自我关注;2.合理的自我分析与评价;3.积极的自我体验;

4.善于自我接纳;5.有效的自我控制(知行一致、情行相适);6.不断的自我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特点

自我意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与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特点也有所不同。概括来说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有以下几点:1.恰当的自我认识2.真实的自我体验3.合理的自我控制总之,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应该是可以促进“自我”不断发展的意识,使“自我”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三、强调自我意识的心理疗法 (一)现实疗法

这一疗法是由格莱瑟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创建的,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人的发展是思维、行动、情绪情感、生理状况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疗法的一般程序是:1.愿望分析2.寻找对策3.选择方案4.拟定计划 (二)理情疗法(自我观念)

这一疗法是由埃利斯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前面章节有过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理情疗法的核心思想:认知观念决定情绪情感和行为。如果是合理的观念,就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而非理性的观念,相应的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要想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自我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观念,而代之以理性观念。 (三)行为疗法

针对自我意识问题中最常用的行为疗法的技巧是,自我指导技术,例如自我暗示、自我计划等,通过“自我”对“自我”的命令来进行自我行为的调整和改变。

(四)完形疗法

这一疗法是由福率兹·培尔斯(Frederick,S.F.)创立的,他强调“此时此地”的自我体验,这一点与现实疗法有所不同。他让当事人体验“此时此刻”的心情,当事人如果难以表达或体验到时,他会用技巧来夸张这些体验,让当事人觉察他自己的感受。其中不乏种种原因而使体验压抑或“变相”表达了,但其实这些都是“未竟事务”。如果体验的结果是消极的,它将通过技巧使你积极表达,并可以帮助你用言语来平衡“未竟事务”带来的不满意感。

关于未竟事务社会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对“焦虑”做过研究和得出类似的结论:他发现人在考试(或其他重大事件)后,结果不确定,当然会焦虑,但即使结果确定了,如果不满意,紧张感仍会持续,这就是所谓的“齐加尼克效应”。 6.4自我意识的误区

误区一:分裂的自我——哪一个是真正的“我” 误区二:自卑情结——为什么不能远离自卑 误区三:理想自我形象的设定误区 误区四:自我中心 误区五:自我失控 一、走向成熟自我的途径

(一)自我分析(二)自我规划(三)现实选择 二、成熟自我的特点

(一)自我同一感(二)现实责任感(三)主动控制感 7.1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一、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人人都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他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时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它非得到满足不可,否则,将使主体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亲和行为可称为消除不协调的一种有效工具。多个朋友多条路。人际交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人际关系不仅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治疗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资源。

二、制约人际关系的一些因素

空间距离接近可以增加交往的频率从而使关系更密切,所以远亲不如近邻。空间距离接近也可能增加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关系破裂,所以又有“远香近臭”之说。现代都市的奇特人际关系——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与互补都可能成为人际吸引的因素。外貌是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对人际交往将产生晕轮效应。

三、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失真

人际交往中有一些特殊的认知失真现象:晕轮效应、刻板效应、自我服务倾向 四、人际互动:循环关系与双重标准

心理学家阿诺森与林德曾做人际互动实验,证明了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人际关系常常是一种对等互动的关系,它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

人际互动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两价性依赖与限制。一般外貌认为弱者以来强者,雇员依赖老板,孩子依赖大人。其实以来往往是双向的,以上关系反过来也成立。 一、交往分析理论的产生与特点

交往分析理论是心理学家伯恩(Berne,T.A)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这一理论产生的最初动力来源于对精神分析疗效的质疑。它是精神分析的通俗化,其概念构架和方法具有极高的操作性。它能促进人们转变,去建立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导,去挖掘选择自由的真谛。这是一个个体精神病学与社会精神病学的统一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实用性。 二、PAC理论

(一)父母(P)、成人(A)与孩童(C) (二)污染、整合与排斥

(三)最佳发展:适时、适度与整合 三、依据PAC理论,改善人际关系

依据PAC理论,可以对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心态进行分析。不同的心态可以构成不同的交往组合。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平行关系时,交往就是可持续的,对话可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这种交往有6种形式:P—P、A—A、C—C、C—P、A—P、C—A

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交叉关系时,交往不能获得预期的反应,双方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信息交流就会中断。这种交往有4种具体形式:AA—PC、AA—CP、PC—PC、CP—CP 四、四种生活态度

哈里斯(Harris,T.A.)在伯恩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人生的4种态度: 1.“我不行,你行”2.“我不行,你也不行”3.“我行,你不行” 4.“我行,你也行” 一、自我三层理论

美国华裔学者许良光提出了他的心理社会稳态学说。他认为人的意义只能从人际关系中去寻找,离开人与其他人和事的关系,人就变得不可理解。而人与其他人和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那个人对别人及事物的情感卷入程度,据此可将自我分成三个层次:

搜索更多关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的文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aqn6211z66ksx698r6l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