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下,酶的活性最
高。
_____________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图形)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 ATP的结构简式:
1. ATP全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P代表
___________,
~代表___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_____。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
被称为_____ ________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________ ___,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很容易水解,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ATP的来源和 去路:
1.来源:动物:_______________ 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吸能反应一般与_________反应相联系,由____________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______________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__________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释放出能量并生成________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______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
________等有机物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_______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
________等有机物分解为_________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9 页 共 16 页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一阶段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H] + O2 酶 H2O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 大量能量 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 不 同 点 场所 条件 物质变化 氧气、多种酶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 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能量变化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了解):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
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
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
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第 10 页 共 16 页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
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__________ (_______) 叶绿素 主要吸收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色素 __________(_______)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_________ __________ (黄色) 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原理:色素能溶解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
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______ ______;反之则___ ____,色素会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分离开。
2.二氧化硅有助于________ _______,碳酸钙作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画的滤液细线要_________________。层析时,要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_____________。 3.滤纸上的色带从上到下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色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叶绿体
1.分布: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细胞中 2.形态:一般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构:
双层膜 外膜 (透明) 内膜
基 粒 :每个基粒含两个以上的__________,吸收光能的四种色
素就分布在___________上
(叶绿体内有许多个类囊体,极大的扩展了
_______________)
基 质 :含多种与光合作用所需的酶,及少量DNA、RNA 四、光合作用概念: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把__________和
第 11 页 共 16 页
______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___________,并释放出_________的过程
五、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
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作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发现:
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③、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
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
学能储存起来。 ④、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
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⑥、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14C标记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
作用,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条件 场所 光 反 物质变应 化 阶 段 能量变化 暗 反 条件 场所 光、色素、酶 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第 12 页 共 16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