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9:20: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3、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的韵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音 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音 收尾的韵。

14、对转:也叫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现象。 15、旁转:指发音时舌位往一旁转,即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了变化。 16、通转:指相近的韵部之间的相互移动变化。

17、四声:中古时期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代普通话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18、入声:指以塞音 收尾的声调。

19、平分阴阳:音韵学术语,指中古时期的平声到近古时期的《中原音韵》音系中分化成阴

平、阳平两类,大体是全清和次清音字演化成阴平一类,全浊和次浊音字演化成阳平一类。

20、入派三声:音韵学术语,指中古汉语入声字在近古(十四世纪前后)分别演化成阳平、上声、去声的现象,即入声全浊音字归入阳平,次浊音字归入上声,清音字则归入上声。

21、等韵:根据主要元音和有无 介音的不同将韵分为一、二、三、四等,就叫等韵。

22、等韵图:古代音韵学家制定的一种描述古代语音的声、韵、调配合表,主要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简称“韵图”。 23、古音学研究的几项重要结论:

(1)同谐声者必同部:清代段玉裁首先提出,上古谐声偏旁相同的形声字一定 6/10

属于同一个韵部的现象。

(2)古无轻唇音: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3)古无舌上音: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4)娘、日二纽归泥:近代学者章太炎首先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日”母字,在上古均读作“泥”母字。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近代学者曾运乾首先提出。“喻三归匣”指中古的“喻”母三等字在上古读作“匣”母;“喻四归定”指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读作“定”母。 (6)照二归精:近代学者黄侃首先提出,中古的照、穿、床、审四母的二等字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母字。

24、叶(音协)音:也叫叶韵、协韵、协句,指六朝以后某些学者对上古韵文的用韵不理解,便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协韵的作法。这种方法有主观主义的倾向,受到明清以来古音学家的批评。 25、关于诗律的几个概念:

(1)押韵:也叫压韵,指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安排在诗歌和韵文的句尾。 (2)韵脚:指诗歌韵文的句子中押韵的字。

(3)平仄:在中古语音声调的平、上、去、入四类中,“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4)对:诗律术语,指近体格律诗中每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类

型,如:“平平仄仄平”对“仄仄平平仄”。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5)黏:诗律术语,指近体格律诗中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大体相同,如“仄仄平平仄”黏“仄仄仄平平”。不合乎“黏”的规则叫失黏。

(6)拗救:诗律术语,格律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现象称“拗”;对“拗”的地方加以补救,使其平仄和谐叫“救”。两者合称“拗救”。

(7)拗句:诗律术语,不合乎平仄格式的格律诗句,叫拗句。

(8)孤平:诗律术语,指“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平声字变为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叫孤平。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需要加以补救。

26、音近义通:同源词之间往往音相近,义相通,这种现象叫音近义通。 27、如字: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某个字要按照它本来或常用的读音来读。 28、异读: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即一字多音现象。

29、破读:也叫读破,即以本字释读假借字的方法。王念孙说“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30、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

(1)《切韵》: 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共分193韵,原书已佚。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与《广韵》

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7/10

(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31、陆法言:隋代杰出的音韵学家,参考当时颜之推、萧该等学者的意见编成《切韵》,对后代音韵学研究影响巨大。 四、文史常识:

1、十三经:宋代把十三部儒家经典集合在一起,称“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十三经注疏: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3、春秋三传:指战国秦汉时期解释《春秋》的三种著作,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4、三礼:指先秦时期的三种有关礼仪、官制的儒家经典,即《周礼》、《仪礼》、《礼记》。

5、五经正义:唐代初年孔颖达奉敕为五部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合称“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经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6、石经:中国古代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碑上以供人们学习、传抄、保存,称为“石经”。著名的如汉代“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石经”、唐代“开成石经”等。 7、毛传:《毛诗诂训传》的简称,相传为汉初毛亨、毛苌所著,是现存最早最完

搜索更多关于: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的文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b4oj2vg414ncj33s2bw8iiwn479cv018c4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