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论语 君子之风 知其不可而为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23:47: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颜渊死时,作为先生,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结合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孔子如此悲恸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颜渊能够安贫乐道,坚守理想;颜渊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和孔子非常一致,“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中显示了儒家通权达变及相时变通的思想;颜渊对学问和礼乐的尊崇,对先生的尊敬;颜渊“欲罢不能”、“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中充分体现了他谦虚好学,善于自省,待人宽容,涵养难得,善于改错,完善自己,是难得的很有潜力的儒者。

(2)上述材料中,你认为,作为一个优秀儒生,颜渊哪一点最为可贵?为什么?(1分) 答:自选上述文字中颜渊具有的一点,简单回答。

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答: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三、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③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面几个文段都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但是在情感涉及的对象(或心境)的表述上却有所差异。请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答:①是一种心境的自由。孔子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洋溢着内心的快乐,是一种精神人格的自我建立──人生的大快乐,更是一种对精神的追求。

②对颜回的真诚地认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美德,体现了儒家在艰苦的物质生活环境中致力于追求“仁”的精神。

③孔子对自己的充分肯定,三个“忘”,把孔子对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十分传神,更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4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中两位隐士所说的话的言外之意。(2分) 答:长沮的话的言外之意: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桀溺的话的言外之意: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子路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2)结合“怃然”一词,说说这段文字中流露出孔子怎样的心态志向。(2分)

答:“怃然”流露出孔子怅惘失意的心态。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

实现,却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答: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2分)

答: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3)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答: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答:讲丈人自己,人老眼花,没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

(5)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

答: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1分)

六、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对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你如何评价?(3分)

答:一心求仕,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认为,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体现了一种坚定、执著和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确实难以实现,因而孔子的周游列国,四处奔走往往无功而返,无济于事,但这不应该成为被讥讽和批评的理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倡导的积极入世精神,是人性光辉和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即使时光再流逝一万年,这种言行还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七、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1)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

答: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

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答: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答: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中论语 君子之风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文档
高中论语 君子之风 知其不可而为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bfqh2qlwo4x67j2pul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