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地表形态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对应学生用书p31
1.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__内部__,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__外部__,主要是__太阳能__ 主要表现形式 __地壳__运动、__岩浆__活动、变质作用、__地震__ 相互关系 外力作用 相互作用下对__风化__、侵蚀、__搬运同时进行,__、沉积、__固结成岩__ 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1)地壳运动
__水平运动__:形成__褶皱__山系、__裂谷__或海洋;__垂直运动__:引起地表__高低起伏__和__海陆__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__六大板块__,板块处于不断__运动__之中,板块内部比较__稳定__,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__活跃__。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__裂谷、海岭或海洋__,碰撞地区可形成__山脉、海沟、岛弧__等。
对应学生用书p31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表 现 形 式 地 壳 运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岩层隆起和凹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 地震 分 类 作用 速度 迅速剧烈 缓慢微弱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表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火山喷发、地震 其他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形成大陆与洋盆、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表现形式
二、板块边界与地形关系 边界类型 生长 边界 红海 消亡 边界 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群岛 及海沟 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太平洋西部的海沟、 岛弧链
示意图 板块张裂常形成海岭、板块内部张裂常形成裂谷 实例 东非大裂谷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马里亚纳海沟等,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山脉、
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位于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
⑤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例题 (2019·江苏)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
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D)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C)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解析] (1)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