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是水平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的,而上部的水平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
(2)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
考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32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2.分类
(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有__向斜__和__背斜__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__地垒__,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__地堑__构造。
对应学生用书p32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 构造 褶皱
背斜 判 断 方 法 形 态 般向上 拱起 向下弯曲 岩 层 的 新 老 关 系 沿断裂面有明显 的相对位移 图 向斜 岩层一 岩层一般 断层 岩层受力破裂并 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新 较老 示 构 造 地 貌 未 侵 蚀 地 貌 侵 蚀 后 地 貌 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
用) 图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示
①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其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 ②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统称为褶皱山。 ③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④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区别。 2.地质构造的运用
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褶皱—水平运动,断层—升降运动,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2)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例1 (2018·江苏)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
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A)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 (1)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项错误。
(2)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