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语言歧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18:47: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句子歧义指的是一个句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和解释。由于造成歧义的原因纷繁复杂,本文只对几种主要原因作深入分析。

(一)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词汇层面引起的歧义的主要因素是一词多义,但同形异义现象——尤其绝对同形异义词(读音、词形和词性都相同的词)引起的歧义也为数不少。例如: (1)He is looking for the glasses, (2)I found the table fascinating,

例(1)的歧义是由于名词“glasses”在句中可解释为“眼镜”和“几个玻璃杯”,属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而例(2)的歧义是“table”既可作“桌子”也可作“项目表”解释,属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区别在于:一词多义指一个相同的形式具有若干个相关联的意义:同形异义的意义并不相互关联。这两种歧义一般都可借助语境来消除。

(二)短语层面引起的歧义

英语句子结构中的短语主要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现对这几种短语因内部结构和句法功能而造成的歧义进行了一些探讨。 名词短语由于本身结构产生了大量歧义,笔者总结了三种,举例如下: (3)The old man and woman went there together,

这里的歧义是由于短语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不明确。名词短语“the old nan and woman”中“old”所修饰的范围可解释为同时包括“man”和“woman”,也可解释为仅包括“man”而不包括“woman”。 (4)The girl’s story deeply moved us.,

此处的歧义是由于“属格’s”与中心词的关系既可表示“主谓、动宾、同位”,又可表示“所属、来源、性质、类别”等多种复杂关系。名词短语“the girl’s story”既可指the story told by thegirl,又可指the story about the girl。

(5)The criticism of the reporter is unfair,

此例的歧义是由于“of结构”中前后两名词的逻辑关系也有多重性。其中名词短语“the criticism of the reporter”既可释为主谓关系:即“那位记者提出地批评”,也可释为动宾关系:即“对那位记者的批评”。 动词短语造成的歧义也有三种情况:第一,及物动词加宾语构成的动词短语,例如:

(6)He call me a cook.

此句既可意为“他为我请了位厨师”,也可意为“他管我叫厨师”。 第二,非限定动词短语常常由于功能交叉而产生歧义。如: (7)I saw my teacher going home,

分词短语“going home”可以是状语,句意为“我在回家时看见了我的老师”,也可以时宾语补语,句意则是“我看见了我的老师回家”。 第三,动词不定式短语主动或被动意义不明而导致句子歧义。 介词短语在句中的功能模棱两可或它所修饰的范围不易确认时,也会造成歧义,例如:

(8)The girl saw the man with a teleseope.

例(8)中“with a telescope”的句法功能模糊,看成定语或状语都行,句意分别为:a.女孩看见了那个拿着望远镜的人。b.女孩用望远镜看见了那个人。

(三)从句层面引起的歧义

按句法功能,英语的从句可分为三类: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然而,在句子中某些从句的句法功能并非泾渭分明,可同时看作不同类型的从句,从而造成歧义。例如: (9)Tell me if you have time.

例(9)中,if从句可以是a.条件状语从句或b.宾语从句,即:a.你若有时间再告诉我吧。b.告诉我你是否有时间。

尽管歧义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语言交际中,句子的运用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语境对句子歧义的排除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纵然句子本身是有歧义的,但听话者仍能依靠语境等知识正确的理解话语,

四、模糊和歧义的区分

模糊和歧义有时难以区别,有时被混为一谈。在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善于分析和避免语言歧义,对模糊和歧义的区分必然会使外语教学更有成效。请看一下两个例子: (10)这本书是黄色的。 (11)他是一个好学生。

例(10)可理解为“这本书的封皮是黄颜色的”和“这本书是色情的”,这是一个歧义句。例(11)可意为“他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和“他是一个听话的学生”,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语义模糊的句子。原因在于: 第一,按照通达尔的定义,“歧义指的是某一给定的表达法中常有不只一种解释(interpretation)的现象,而模糊指的是某一给定的表达中只有一种解释,但定义范围不确定的现象”。我们知道,歧义是所指对象和意义都不同,而模糊是意义相同,所指对象不确定(并非特指)。例(11)中“好”的意义是统一的,只是所指对象不够明确。

第二,通过语境制约,可以消除歧义,但不能消除模糊而只能降低模糊。比如例(10)可说成“这本书是黄色的,颜色很漂亮”或“这本书是黄色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样进一步提供信息,通过语境制约就可以消除歧义。然而例(11)加上语境制约:“他是一个好学生,成绩一直很出色”,模糊依旧。“成绩出色”所指对象仍不确定。因为什么情况可称为“成绩出色”是很难有明确标准的。 第三,歧义在语言交际中如不消除会影响正常交流,模糊对语言交际不会造成特别的障碍。模糊在交际中是允许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在我们微妙复杂的谈话中,模糊词语有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陈述个人意见或提出猜测时,常采用模糊的手段而非肯定地强加于人,努力寻求共同点,避免僵局,所以模糊词语可以创造和谐气氛。例如:

(12)I sort ofthink it’s more or less a crime. (13)I’ll just say he’s somewhat stubborn.

以上两例中“sort of”、“somewhat”等模糊词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肯定

的语气,减少了武断的意味。使句子委婉了许多。

五、结语

以上,笔者就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歧义性和这两种现象的区分进行了分析探讨,初步阐述了这两种现象的一些基本方面。这里并未涉及到模糊的语用功能方面,在歧义性上也只是概括了引起歧义的几种主要因素,由于篇幅例证未免有些匮乏。但是以上这三方面在语言教学中尤为重要。从语言学角度看,模糊和歧义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语言现象本质的认识,而且对发展人工智能、完善词书编纂和改进外语教学的作用举足轻重。

语言歧义原因

一、 词义不固定、不明确

二、 一种组合层次,多种结构关系。

三、多种组合层次,多种结构关系。

三、 语言单位之间没有稳定的语义关系 四、 动词后支配对象的范围界限不清。 五、 不该省略的成分省略了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陈旭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 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

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 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 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 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例句:这个人好说话。

在这个例句中, “好” 如果读作第三声的话,表明这个人好商量,不刁难人;如果读作第四声的话,表明那个人喜欢说话,一直说个不停。汉语中有很多词都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混淆读音就易产生语音歧义。 3、重音不同引起的歧义 例句:最好买一个。

在这个例句中,如果重音放在“买”上面,意思是指“要买一个,而不是借或其它的方式”;如果重音放在“一个”上面,则表示“只买一个就行了,无需多买”。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不同的重音表达了说话人不同的含

搜索更多关于: 语言歧义 的文档
语言歧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bmrj4q360565jb3uu1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