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0:39: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上课 – 中心环节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分量&难度适宜,形式多样,要求明确,反馈清晰及时,作业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启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 根据对象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明确辅导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内容全面,方法灵活多样 3. 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3.1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二者

有机结合起来;

-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防止过分强调书本知识或实践探索 3.2 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 -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 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 避免形式教育论或实质教育论

3.3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

- 防止赫尔巴特主张的“教师中心”和杜威代表的“学生中心”两种倾向,实现师

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保持动态的平衡

3.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 知识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 防止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只强调知识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 3.5 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6 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3.6.1 教学原则

1) 思想/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 贯彻要求:教师保证教学的科学

整理文本

.

性;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 直观性原则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4) 启发性原则*** - 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 & 【学记】,贯彻要求: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习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5)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6) 巩固性原则 7) 因材施教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 可接受性原则,墨子

3.6.2 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为主 –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 – 演示法(实物/模型/图片/幻灯片等),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 –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 以引导探究为主 – 发现法

5) 以情感陶冶为主 – 欣赏/情境教学法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1. 理解知觉的特性

1.1 选择性 – 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

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2 理解性 –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

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越深刻,知觉就越完整和精确 1.3 整体性 –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

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取决于4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知识与经验 1.4 恒常性 – 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

觉映像仍相对不变;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大小和声音恒常性

2. 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范围 知觉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 时间长短特性 定义 ? ? ? ? ? 整理文本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性质与任务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注意对象的特点 有无坚定目的 .

?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人在进行两种及以上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活动的现象 ? ? ? ? 个人的主观状态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3. 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德国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时不均衡的,趋势时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泊尔)

4. 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4.1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

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4.2 前运算阶段 (2~7岁)- 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化;不可逆运算;不能够推断

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不能理顺整体合部分的关系;认知活动具体性,无抽象思维

4.3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去自我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 4.4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成人)- 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

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5. 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 理解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时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2个基本成分 – 学习需要 (兴趣,爱好和信念)& 学习期待 (成绩,奖品,赞誉,地位等)

动机的分类:内部&外部;低级(利己)&高尚(利他);近景/直接性(具体,不稳定)&远景/间接性(有一定社会性和理想,又与个人志向世界观联系);主导&辅助;奥苏泊尔 –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自己学业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 附

整理文本

.

属内驱力(获得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 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任务容易,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

着动机提高而上升,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下降趋势。

7. 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 设置合适的目标

-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 表达明确的期望

-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 有效运用表扬

-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i. ii. iii. iv.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训练归因(韦纳 成败归隐理论6因素: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3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和不可控归因)

8. 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 德国沃尔夫,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共同要素说 – 桑代克,两种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就越大。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都有迁移的现象产生

概括化理论 – 经验类化论,贾徳“水下击靶实验”,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越好

关系转换理论 – 小鸡觅食实验,迁移时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顿悟情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当代,奥苏泊尔,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整理文本

.

9. 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 改革教材内容: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保持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的统一,促进迁移

- 合理编排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

化;融会贯通;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知识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分成若干小步,各个击破

-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0. 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 – 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 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计划,监控&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 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学业求助策略

11. 理解行为主义,人之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 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替代-联结,环境决定论);桑代克的联结-试误理论(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渐进,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遵循三原则:准备,练习,效果);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应答性行为(特定刺激引起,不随意)&操作性行为(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人本主义 – 有意义学习 & 无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 –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进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强调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12. 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 -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促进组织学习材料 -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 有效运用记忆术: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缩简和

编歌诀

整理文本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bq409kjsl9bpag891bi6tck19hq4z003ey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