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胡同
清朝乾隆年间,王尔烈离家去北京赶考。王尔烈有个邻居趁他不在家,强占两家中间的院墙。这院墙明明是王家的,那个邻居偏往他家那边赖。还编了一套理由,死皮赖脸地和王尔烈的妻子吵闹。妇道人家咽不了这口闲气,她把家中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写封信给王尔烈寄去了。
王尔烈在北京已经当上翰林,皇帝把他留在皇宫里教小皇上。被人们称为“老主同年少祖师”的王翰林接到家书,立即提笔写了回信。
那个邻居为了赖去院墙,天天找王尔烈妻子的别扭。王夫人忍气吞声,盼望王尔烈能给想个办法。她等啊等,这天可下接到了回信。打开一看,信上只写了几句话:“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几句话表达了王尔烈规劝妻子心胸要开阔,遇事要谦让。王夫人理解丈夫的心情,也很尊重丈夫的意见,吩咐家人把相争的中间墙往后退让出了一丈远。
那家人赖走了地方,又高兴又感到奇怪,一打听才得知王尔烈已当上翰林。有人劝说:“你这个人也不知道好赖,人家王尔烈在京教皇书,皇上都敬他三分。也就是王尔烈的为人好,不然,要给州官写封信,你非得被打得皮开肉绽不可。”
这个人一听,吓得身子都筛糠了。他自知理亏,说道:“世上都是仗势欺人,可是王翰林有势力能让人,我得给王夫人赔礼认错去。”
王夫人见到这个人前来磕头请罪,连忙上前扶起,说道:“乡里乡亲的住着,咱别为一道墙伤了和气,你能种地就多种点嘛!放心地回去吧,王尔烈的为人大家是知道的,绝不会做仗势欺人的事儿。”
听得王夫人一说,这人十分过意不去,脸臊得象紫萝卜似的。他心里又惭愧又感动,回家后,也把地方朝自家退回一丈。后来,这两家让出的两丈宽的地场成为来往行人的过道了,这条过道就是现今辽阳城里翰林府旁边的仁义胡同。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2007-05-22 16:39 读了陈廷敬的家书,使人感到宰相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不由想到另一位宰相张廷玉的一个关于家书的小故事:
清朝宰相张延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陈廷敬的一封家书情真意切劝弟返乡
在山西省博物院的书画展厅中,有一幅名为《池上篇》的行书作品(见下图)。在这幅行书轴上,有这样几句似歌似诗、似谣似谚的文字: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
有桥有船。有诗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风神飘然。安分止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鱼在沼,不知海宽。云鹤怪石,紫菱白莲。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悠哉,终老其间。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文人附庸风雅的游戏之作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其实是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陈廷敬,写给其四弟陈廷愫的一封家书。清代康熙年间,陈廷愫在河北武安县任知县,深得民心,有“陈青天”的美誉。任期届满后,陈廷愫写信给在京做官的大哥陈廷敬,让其为自己在京城另谋一官职。陈廷敬便写了这封家书,劝弟弟知足常乐,不要跑官,还是返回老家管理好田地庄园,照看好年迈的父母,欣赏田园风光,以诗书为伴,这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陈廷愫依言返回故里,赡养父母,以终天年。
陈廷敬在这封家书中,巧妙地把想说的话融入《池上篇》中,通篇诗文没有拒绝弟弟请求的一个字,但每一句都说出了他希望弟弟回乡的心声。这种“绕圈”的劝说方式,使得双方都有“面子”,比直截了当地拒绝要高明许多,也让人容易接受。
说起陈廷敬,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陈廷敬是咱们山西老乡。这几年声名大噪的晋城市皇城相府,就是他的故居宅第。虽然大家对陈廷敬比较熟悉,但是我们还是要介绍一下这位老乡的生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劝弟返乡乃是他一贯的为人之道。
陈廷敬原名陈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名为廷敬。他19岁中举人(清顺治15年),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是康熙皇帝的老师,被史学家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他一生以为官清廉而著称,在其担任吏部尚书时严饬家人,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许放入,颇受康熙信任。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弘毅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时人们如果能相互礼让、相互包容,那么自然就会和谐相处了。
清朝的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他素来注重修身养性,颇得他人尊重。同时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宰相时,他把母亲安顿在家乡,并经常回家探望。
一次,张廷玉回家看望母亲时,觉的家中的房屋呈现出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安排好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他家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也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利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争执起来。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多次,几次险些动武,双方互不相让。
张母一怒之下,给张廷玉写信,让他赶快回来处理此事。张廷玉看罢来信,不急不躁,提笔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家。 张母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己撑腰,没想到只盼回一封家书。张母看完信后,顿时恍然大悟: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实在是不值。张母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与邻居矛盾,互不相让,便写信给他要他利用职权干预纠纷,没想到他回了一份家书劝告:“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来信后很受教育,立即把墙后退三尺,邻居一看,颇受感动,很惭愧,也主动后退三尺,便留出了“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
“六尺巷”的故事相传于清朝大臣张英的一封家书。张英(1637~1708)清朝大臣,字敦复,今桐城市人,康熙进士,十六年设南书房,他首中选入,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三十八年迁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祖孙三代”为相,成为中国历史的美谈.张英老家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
族,谁也不甘示弱。张英知道此事后,修书一封劝解家人,内容只有上文的这首诗。张英的家人接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这样处理此事,自觉也有不妥之处,遂仿效张家又让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就腾开了六尺的巷道。一时间,两家处理问题的做法传为美谈。
康熙年间的一天,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说家里因为建房的地皮问题和邻居产生纠纷,信中隐约提出要求让张英以官位来压制邻居的意思。
张英沉思再三提笔写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张英的书信后,马上主动将要修建的院墙退后三尺,而邻居知道这个情况后,也主动的退后了三尺,形成了传为佳话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物质因其可以长存,所以会轻而易举地将那些短暂的生命们抛弃于时间的长河。
我们去看博物馆里陈列的无数奇珍异宝,光芒璀璨,记录着它们曾有过的多少辉煌,可它们的主人呢?那些曾经珍爱它拥有它们的主人如今又在哪里呢? 英国,伦敦,维斯特敏斯特大教堂。无名氏墓碑
教堂地下室矗立着林立的墓碑。与那些质地上乘、做工讲究的国王、名人的墓碑相比,它毫不起眼,甚至连墓主的姓名、生卒年月都没有。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它上面的碑文却给世人带来震撼,从而使维斯特敏斯特大教堂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而,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是一篇饱含哲理,给人以强烈震撼的无名氏墓碑的碑文。
每一个人,都应该留意、在意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事做好,这个世界就会美好许多
冯溥(1609-1691),字孔博,号易斋,又号云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生于青州城里文学世家。
关于冯溥的野史传闻很多,毁誉不一,如在青州临朐一带流传很广的关于“伙巷街”的传说。据说,冯溥在京城为官时,家中垒墙与邻居房氏 发年矛盾,两家为争地基,互不相让。冯府家人修书一封,让冯溥出面讲话,溥抄明人张英诗一首寄回,诗曰: 千里寄书为打墙,让他三杆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