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自称“ 阿佤”,是周秦时期“ 百濮”的一支。清代有“ 嘎刺”,“ 哈瓦”,“ 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 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 圆圈舞”,“ 舂碓”等。“ 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
跳,气氛十分热烈。
畲族
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自称“ 山哈”或“ 山达”,意为“ 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通用汉语文。
高山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
语文。
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清代文献中被称为“ 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
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