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对n=2,3,…,m+1均成立,并求d的取值范围(用b1,m,q表示). 【分析】(1)根据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不等式组即可; (2)根据数列和不等式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关系构造新数列和函数,判断数列和函数的单调性和性质进行求解即可.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an﹣bn|≤1对任意n=1,2,3,4均成立, ∵a1=0,q=2,
∴,解得.即≤d≤.
(2)∵an=a1+(n﹣1)d,bn=b1?qn﹣1,
若存在d∈R,使得|an﹣bn|≤b1对n=2,3,…,m+1均成立, 则|b1+(n﹣1)d﹣b1?qn﹣1|≤b1,(n=2,3,…,m+1), 即
b1≤d≤
,(n=2,3,…,m+1),
∵q∈(1,],∴则1<qn﹣1≤qm≤2,(n=2,3,…,m+1),
∴
b1≤0,>0,
因此取d=0时,|an﹣bn|≤b1对n=2,3,…,m+1均成立, 下面讨论数列{
}的最大值和数列{
}的最小值,
①当2≤n≤m时,﹣==,
当1<q≤时,有qn≤qm≤2,
从而n(qn﹣qn﹣1)﹣qn+2>0, 因此当2≤n≤m+1时,数列{
}单调递增,
故数列{}的最大值为.
第21页(共28页)
②设f(x)=2x(1﹣x),当x>0时,f′(x)=(ln2﹣1﹣xln2)2x<0, ∴f(x)单调递减,从而f(x)<f(0)=1,
当2≤n≤m时,=≤(1﹣)=f()<1,
因此当2≤n≤m+1时,数列{}单调递递减,
故数列{}的最小值为,
∴d的取值范围是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以及不等式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数学Ⅱ(附加题)【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A.[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本小题满分10分) 21.(10分)如图,圆O的半径为2,AB为圆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一点,过P作圆O的切线,切点为C.若PC=2
,求BC的长.
【分析】连接OC,由题意,CP为圆O的切线,得到垂直关系,由线段长度及勾股定理,可以得到PO的长,即可判断△COB是等边三角形,BC的长. 【解答】解:连接OC, 因为PC为切线且切点为C, 所以OC⊥CP.
第22页(共28页)
因为圆O的半径为2,所以BO=OC=2,所以
,
, ,
所以∠COP=60°,
所以△COB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BC=B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切线的应用,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选修4-2:矩阵与变换](本小题满分10分) 22.(10分)已知矩阵A=(1)求A的逆矩阵A﹣1;
(2)若点P在矩阵A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点P′(3,1),求点P的坐标. 【分析】(1)矩阵A=阵A1.
(2)设P(x,y),通过【解答】解:(1)矩阵A=从而:A的逆矩阵A﹣1=(2)设P(x,y),则
??
=
,求出
=
,即可得到点P的坐标.
﹣
.
,求出det(A)=1≠0,A可逆,然后求解A的逆矩
,det(A)=2×2﹣1×3=1≠0,所以A可逆, . =
,所以
=A﹣1
=
,
因此点P的坐标为(3,﹣1).
【点评】本题矩阵与逆矩阵的关系,逆矩阵的求法,考查转化思想的应用,是基本知识的考查.
C.[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本小题满分0分) 23.在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方程为ρsin(求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
第23页(共28页)
﹣θ)=2,曲线C的方程为ρ=4cosθ,
【分析】将直线l、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利用互化公式可得直角坐标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相交弦长公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曲线C的方程为ρ=4cosθ,∴ρ2=4ρcosθ,?x2+y2=4x, ∴曲线C是圆心为C(2,0),半径为r=2得圆. ∵直线l的方程为ρsin(
﹣θ)=2,∴y=4.
,
. ﹣
=2,
∴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x﹣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d=
∴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为2
【点评】本题考查了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直线与圆的相交弦长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属于中档题.
D.[选修4-5:不等式选讲](本小题满分0分)
24.若x,y,z为实数,且x+2y+2z=6,求x2+y2+z2的最小值. 【分析】根据柯西不等式进行证明即可.
【解答】解:由柯西不等式得(x2+y2+z2)(12+22+22)≥(x+2y+2z)2, ∵x+2y+2z=6,∴x2+y2+z2≥4 是当且仅当
时,不等式取等号,此时x=,y=,z=,
∴x2+y2+z2的最小值为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证明,利用柯西不等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必做题】第25题、第26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5.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AA1=2,点P,Q分别为A1B1,BC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BP与AC1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直线CC1与平面AQC1所成角的正弦值.
第24页(共2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