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政治课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思考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但是目前高中政治科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只侧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甚至省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的现象。教学评价也只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和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现状的形成原因和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缺失的原因
(一)教材方面的原因
现行教材的呈现形式主要是以知识板块为主题的,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只是在教参上作了终端性呈现。尽管教参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提出的目标较多,但总体来说较为笼统和空洞,只是提供了一个总体指向,并无可参照的具体要求,这让教师们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再加上教师自身的专业学识水平、敬业精神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使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得不到很好落实。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学观念陈旧,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理念和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偏重于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轻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特别在课时比较紧张、面临巨大的考试和升学率压力的情况下,使原本用于落实情感教学目标的时间被“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挤占。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不少政治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和教学硬件设施的限制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上政治课深感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突出和实现。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观是功利型的,文科班的学生认为政治课是高考科目,不得不去学习,学习兴趣自然不高;理科班学生认为政治不是高考科目,只是会考科目,很容易通过,学习态度比较消极。
(四)教学评价方面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