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庄子《齐物论》析论-2019年精选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6:02: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庄子《齐物论》析论

庄子(约前369-前286)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他继承老子思想而又独开一面。总的来说,庄周之学,是人生的哲学;庄周之书,是人间的书。它充满智慧机变、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妙趣横生。

读《庄子》,不得不先读《内篇》。《内篇》七篇,《逍遥游》为首,提出彷徨无为、逍遥自在的理想,“是《庄子》全书的绪论”;《齐物论》重在齐物,道存其间;《养生主》讲安时处顺,全生尽年,无为为之;《人间世》讲处世之道即无为无用;《德充符》重在“齐人”,德充于内;《大宗师》讲死生同一,道法自然;《应帝王》讲治国重在君上无为。

《齐物论》是《庄子》名篇,紧接《逍遥游》,为庄子重要思想之一,文学性极强,影响极为深远,又是《庄子》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既是庄子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庄子思想的重大创见,又较抽象,内容丰富复杂,思维千头万绪,极具跳跃性,极具辩证色彩,还关系到庄周对儒墨之辨的态度,对死生、是非、物我、名实等关系的态度。读者稍不留心,就可能走向歧途,误解庄周的本意。但正因如此,《齐物论》以其强烈的思辨性、抽象性、多义性和趣味性,吸引着无数的追慕者、学习者。解读《齐物论》,无疑已成为极有意味的一件事情。 1 关于《齐物论》

《齐物论》之结构,可概括为“总论”、“四问”、“梦蝶”三部分。

《齐物论》“总论”部分,概括来说即由南郭子綦“丧我”自得的境界引出弟子的提问,又由师徒的对话,引出三籁的话题,最后由“天籁”的自然而然,引出“齐物”的论题。然后,用大半篇幅讲了“齐物”的原因、方法等问题。

首先,讲为什么要“齐物”。通过分析,庄子认为:“齐物”的原因是“道”无处不在,“非彼无我”却隐而不见,因此,人们常困于是非,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与物相刃相靡,疲役终身而不知所归,这实在是可悲、可叹的事情。

笔者认为,庄子讲“齐物”与百家争鸣不无关系。战国初期,秦、楚、齐等国任用法家,变法图强,国力逐渐强大,吞并之野心与日俱增,合纵连横之术遂大行于世。王叔岷(1914-2008)先生认为:“先秦诸子之说,与齐物论有关者,……墨翟、彭蒙、田骈、慎到、惠施、孟子诸家,当较可据。”庄周生活的时代,约为战国中期,正是各派思想竞相发展、一片葱茏盎然、蔚为大观之时。士人不辞艰辛,四处奔走、游说,但求见用。各派学说之间,难免存在分歧、小大、强弱等不同,唇齿之争在所难免。如杨朱与墨翟二派,秉性宏辩,皆与儒家学说对立,彼此争论激烈,互相攻击,互不相让。儒墨二派,尤可称为当时之显学。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前372-前289年),也以善于辩论著称。《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攻击杨墨学说,认为:“杨墨之道不息,

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可见,孟子与杨墨学派是势不两立的。庄周则从不同角度看待这种争论与不同。他认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认为他们是以己为是,以彼为非,是站在自己立场,所以观点不同,其实质是无是亦无非。

关于《齐物论》的主旨,笔者认为,从形而上方面,《齐物论》旨在提出万物齐一的哲学命题,是对道的内涵的补充;从现实针对性来看,“齐物”又旨在平息各家学派针锋相对、争论不休的“混乱”局面,试图引领大家放下是非、成见,冷静平和地对待百家争鸣。当然,当时各种学派的争论,也可能是庄子“齐物”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其次,讲怎样才能做到“齐物”,即方法问题。通过分析,庄子认为:齐物的前提是无我,即“吾丧我”、无“成心”;是非皆是相对的,圣人两行之,即任天下之是非,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使物与我各得其所,相互都能照顾到;所以,我们要从这是非的怪圈中得其“枢”,即跳出此怪圈;“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无论是或非,归根结底,是一样的。

应当说明的是,庄子的齐物,是包括“齐物”、“齐物论”、“齐物我”三方面的。庄子认为万物同一。这“万物”,包括“有

生物”、“无生物”,当然也包括“我”。物论纷纷,言无穷,无终无始,循环往复,百般折腾。到头来,有言其实也即是无言,争论遂成为无用的摆设。庄子讲“无(勿)适焉,因是已”,即是认为,各家学说应当跳出因循往复的怪圈,消除机心,任其自然,止于其所当止。这表明,庄子对于百家之争的态度是:争论可以存在,学派学说可以不同,但应当和平共处,自然而然,如此而已,不必争论不休。

总论之后,庄子用寓言的形式再次论证了“齐物”的思想,包括四问,最后以“庄周梦蝶”的故事结束全篇。

一问,尧问于舜。表明国家不分大小,皆有生存权,非攻、非伐,反对侵略的思想。

二问,?m缺问于王倪。提出“孰知天下之正色”的观点。认为角度不同,答案则不同。再次论述了物有分畛、“存而不论”、“知止其所不知”的观点。

三问,瞿鹊子问于长梧子。亦是从超越争论、圣人愚?X、生死悲喜不可知、人生如梦、不能相知、忘年忘义等方面,来证明“齐物”的观点。

四问,罔两问于景。庄子认为,齐物,即是与物俱化。表明了无待、顺应物化的观点。

最后,用庄周梦蝶,觉而不知是蝶是周、是梦是醒的寓言故事,再次证明其万物同一,以及忘我、适志、齐同生死、与物俱化的观点。

搜索更多关于: 庄子《齐物论》析论-2019年精选文档 的文档
庄子《齐物论》析论-2019年精选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cb7l06sig862m61dk4v721et5ixox005p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