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结合硝酸铵(NH4N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
D、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解答】解: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Al表示两个铝离子,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正确. B、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FeCl3,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C、硝酸铵(NH4NO3)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5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图中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故选:A.
4.2016年12月,华为公司宣布即将推出高温长寿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的蜂窝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A.石墨烯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B.石墨烯与石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C.石墨烯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与金刚石的相同 D.石墨烯转变成金刚石是一种化学变化
【考点】CA:碳元素组成的单质;A7: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C7:碳的化学性质;E3:化学
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根据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碳原子排列方式和化学变化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A、石墨烯是碳单质,错误;
B、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石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都是二氧化碳;故错误;
C、石墨烯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与金刚石的不同,错误; D、石墨烯转变成金刚石是一种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5.最近发现的第118号元素,是第7周期中的最后一种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中有118个电子 B.是非金属元素 C.化学性质很活泼 D.中子数为176 【考点】C5: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18,表示原子序数为11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8,故选项说法正确.
B、每一周期的最后一种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每一周期的最后一种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A选项的分析,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8;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和中子数,则中子数为294﹣118=17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下列实验设计可以达到实验要求的选项是( ) 选项 A B C 除去CO中少量的H2O和CO2 除去铁粉中少量的Cu 从加热KClO3和MnO2的残余物中回收MnO2 D 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与氧气接触 A.A
B.B
C.C
D.D
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中的白磷和红磷,通入氧气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NaOH溶液 加入过量稀盐酸或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实验要求 实验设计 【考点】3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4F:混合物的分离方法;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85:金属的化学性质;H1: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D、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与氧气接触,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先通过浓硫酸,能除去水蒸气,再通过NaOH溶液,能除去二氧化碳,但又引入的水蒸气,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要求.
B、铁粉能与过量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铜不能,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要求.
C、从加热KClO3和MnO2的残余物中回收MnO2,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用溶解→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要求.
D、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中的白磷和红磷,由于可燃物不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要求. 故选:C.
7.下列图象中有关的量的变化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为mg时,所得溶液显碱性 向三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金属,则甲、乙的金属活动性比丙的强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1℃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A.A B.B C.C D.D
【考点】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7J: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86: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B、比较活泼的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A、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为mg时,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显酸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向三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金属,甲、乙能和稀盐酸反应,丙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则甲、乙的金属活动性比丙的强,该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加入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1℃升温至t2℃时,a、b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c仍然是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一门学科.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