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入,或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此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6. 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由有触觉便生苦乐及不苦不乐等受,此相当于所谓童年阶段。
7. 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受。\由有感受,引生贪爱。三爱,指对世俗世界的执爱,这相当于所谓青年阶段。 8. 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由有贪爱,便生出狂热的对世俗种种享受的追求,此相当于成年阶段。 9. 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果报,就此能招后世果报言,这些思想行为总称为\有\。
10. 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由\有\产生后世之果报的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 11.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此下二支为一个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两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行、老死则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任一有情生命个体,在未来得到解脱之前,均依此因果链条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间流转,永无终时;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现状,也都可以从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说明。
13
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缘觉罗汉悟得生死转回的苦趣能够逆观老死苦的境界以生为因,生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处为因,六处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无明为因,而无明以真空妙性为体,本来是虚妄。若能返妄归真,返本还灭,便无明灭,由无明灭,便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都随之而灭。这是缘觉罗汉修行观照的境界,叫做\还灭门\。缘觉罗汉认为十二因缘为实有,便用功去消灭它;而大乘菩萨以般若妙慧观照这一境界,以为其未必是实在之体,应视同大虚空一般,因此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因缘中也属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是虚妄。只要达到了悟真实,扫除一切执著,把握因缘起而性空的谛义,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缘。这才是大乘法门。达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脱,不至于在\个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会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才会悲心大振,无意于摆脱个人的十二因缘桎梏,而是投入世间,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狱,誓不成佛。
(郭氏补充解释:
此处是修习十二缘空观。此处“无”即是“空”。即空去十二缘。“缘”在此是“牵引”义,即由此而牵引出彼来。“无”,
14
作空字解(谓无明空,乃至老死空)。“尽”,作灭字讲。“乃至”二字是超略词,谓于十二支但举最初之“无明”与最后的“老死”二支,略去中间的“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十支。此十二因缘,亦名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此为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属染缘起。无明灭(尽)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为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属净缘起。在要讲流转门以前,当先明白十二因缘(见前文)。言而
总之
无明 是无始一念不觉障蔽真心的一种虚妄(过去
惑);是人的不觉悟状态,是人的非理性的、欲念牵引的状态。有无明即缘起“行”思想引起行为,任何不良的行为都是由不良的思想引起的。所以说“无明缘行”
行是依无明妄惑所造的一切业因(过去业);行指依无明而起的行为,佛教又称为“业”业缘有善有恶,造作业缘有身、口、意三业。生命终结,业行已不存在,但业的影响却永远也不消失,这就是业力不灭。此生之业会成为来生生命的种子,行成下世的意识种子。这就是“行缘识”业留下的影响就是“识”。
识 是依所造业而受现世投胎之第八阿赖耶识(业报主)此“识”( 阿赖耶识)决定着生命形态与性质。决定着
15
生命的肉体形态与精神面貌。所以又“识缘名色”
名色 是神识依父母精血,心身渐次发育的一种状态
(约初受胎时言);母胎初期的身体与精神叫“名色”,名指精神,色指肉体。胎儿有了色身自然也就有了“六根”即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名色引起胎儿的“六根”——称之为“六入”与成人六根不同。还无真正感知能力,无感知条件。
六入 是在母胎中六根初成的名称(约住胎言);生
命体一有胎儿的“六入”后,一出生就形成成熟的有感知能力的六根,这样可以与“六尘”相接触,触,就是“接触”。所以说“六入缘触”
触 是六根与六境接触不起憎爱的一种作用(约出胎
后言)婴儿触境既久,五蕴之中的受蕴就会产生功能,产生乐受与苦受。所以“触缘受”
受 是对境分别苦乐的一种感觉(五六岁后的作用); 爱 是贪爱种种可欲之事物。(十四五岁后的作用);
由苦乐二受产生出对物质名利的贪爱,此时人还无获取能力,只有动机。但一旦有了获取的条件,就会产生占有欲望,此时即为“爱缘取”
取 是由贪爱而求取不已。(二十岁后的作用);求取
则占有,此为“取缘有”
有 是由贪爱而造作的一种业力(作业成就);由占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