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4、(3分)B
15、 (4分) 答案示例:从形式看:每句都押ang韵,用韵激昂,掷地有声,“光”“扬”“彰”“常”等词,明亮向上;写实手法,再现战士出征时的豪情,具有可视的画面感。从内容看:表现拼死征战、舍身报国、名垂后世的雄心壮志。如:“临难”二句写壮士临国难,愿身死魂飞赤胆忠心,出语壮烈,读之令人动容,油然而起崇敬之情。 评分说明:形式2分,内容2分。 嘉定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酹辛稼轩墓,在分水领下
[元]张野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阙“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至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空,徒然。
13.这首词的词牌是( )。(1分)
A.水龙吟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苏幕遮 14.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含恨而死。 B.“星斗撑肠,云烟盈纸”赞扬辛弃疾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色彩。 C.上阙“游戏”、“漫”显示了作者的观点,辛弃疾的词作是游戏,是徒然。 D.下阙首句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15.这首凭吊辛弃疾的词作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加以分析。(4分) 13.(1分)A 14.(3分)C 15.(4分)
示例一:词作首先通过设问、衬托追怀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于辛弃疾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作者情感借助辛弃疾的遭遇与自己的对比得到彰显:辛弃疾常感
③
②
①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叹人生短暂而中原难以收复,如今作者身处元代,汉族河山早已易主,作者的悲愤之情比辛弃疾更为深沉痛苦。
示例二: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浩叹。
示例三: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辛弃疾的事迹来凸显辛弃疾的英雄风骨和文学才华,表达了他对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其次,词作有大量景物描写,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表达出作者的痛心与无奈。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凭吊前贤、临风高歌的深层感慨。(手法2分,情感2分) 静安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成第14一16题。(8分)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倶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其弟苏辙,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②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③“用舍”二句: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14.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 )。(1分)
A.念奴娇 B.沁园春 C.破阵子 D.声声慢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作一开头,便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
B.“二陆”借指作者和其弟苏辙,“笔头千字,胸中万卷”指他们的才华,“致君尧舜”指他们的政治理想。
C.“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比后者更耐人寻味。
D.全词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的特有风格。
②
③
①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6.本词调,多用四言句,还穿插了几个长短句。请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这一特点。(4分) 14.B(2分) 15.C(2分)
16.(4分)要点:(1)本词多用四言句,句式对仗工整;在整句间又穿插几个长短句,参差错落;(2)全词节奏明快,开合自如,富有变化;(3)造成了跌宕起伏、排山倒海的气势,显示了东坡词的豪放风格。(对1点得1分)
示例:(1)如上片写景,七个四言句,前三个句式相同,三脚并立;后四句由“渐”字领起,贯穿到底,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旅行早行图。
(2)如下片八个四言句略有变化,“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成对仗;开头两句长短叙事,承接上片结句“往事”,后用四个四字句铺排议论,最后一个三字句停顿蓄势,“但”字提携、转折。(例子1分) 闵行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高 亭 元 刘因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
【注】:太一舟,即太一莲舟,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太一真人图》,画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执书仰读。
1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1分) 15.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首句描写了高亭云笼水绕的美丽景色。 B.第二句诗人把高亭看成自己颐情养性的地方。 C.颈联写诗人因内心寂寞冷落而愿与云影共游。 D.尾联运用反问,是为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16.自选一个角度,试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4分) 14.(1分)七言律诗 15.(3分)C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6.(4分)(可以从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动词的运用、视听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答案示例:诗人写自己坐在屋内饮酒,窗外的青山倒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杯的摇动而层层叠翠。屋外秋雨阵阵,那清晰的雨声穿窗而入,传递着秋的消息。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又从听觉的角度写秋雨的声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内心闲适之情。 浦东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塞寒行 [唐]温庭筠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注】①白龙堆:沙漠名。②榆关:即山海关。③凌烟: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为其画像并悬挂于凌烟。④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房,这里指其妻子居住的阁楼。 12.从题材看,这首诗是一首 诗。(1分) 13.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分别言其“寒”和“塞”,紧扣题意。 B.“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动静结合,写出声势浩大,慷慨赴敌。 C.“河源”“剪短”两句,妙用比喻,突出环境严酷,烘托战士一往无前的赴战决心。 D.“惊沙飞迸冲貂袍”, 以特写镜头表现战士们个个似离弦的箭纵骑疾走,士气高昂。 14.“心许凌烟名不灭”,“彩毫一画竟何荣”是否矛盾,请做简要分析(4分) 12.边塞诗 13.B
14.不矛盾,诗人有心为国建功立业,使自己的图像画于凌烟阁,垂名于后世,可是却由此亲人分离而心生离愁别绪。进而诗人对图像上凌烟阁产生了质疑,发出“彩毫一画竟何荣”的感慨,因此不矛盾,以此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思。 普陀区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3-15题(8分)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宋】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
③
④
②
①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北宋末、南宋初名臣,一度起用为相,因其抗金主张遭罢免贬斥。这首词大约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贬途中。②玉树:曲名,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所作。
13.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写作地点是□□。(1分) 14.对画线部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歌沉玉树”运用事典虚写历史,精当而凝练。 B.“古寺空有疏钟发”语调低沉,益显感慨深沉。 C.从“空有”到“如梦”,层层递进,深化了诗意。 D.动词“惊”极富表现力,给人以岁月惊心之感。
15.这首词上片怀古,下片言志,两者是如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4分) 13. 鄱阳 14. C
15. 上片以“千里长江”等永恒自然之景,反衬六朝衰亡、人世沉浮;“歌沉玉树”暗藏“逸豫可以亡国”的慨叹。下片由见证历史的高远之月转向眼前起落之潮、渺渺之波,进而联想到自己被贬流放的人生,以“岁寒途远”喻环境险恶、抗金道路漫长艰难,抒发自己要像松柏那样挺拔顽强,坚持到底的志向。词末作者登高望远,化用柳宗元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不畏风雪、傲然独立的渔翁自比,表明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国家危亡的决心。怀古思国家命运,言志表人生选择,两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 松江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高 亭 元 刘因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
【注】:太一舟,即太一莲舟,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太一真人图》,画真人卧一大莲叶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