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故选:B。
=0.05mol
=0.05mol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0.(1分)关于复分解反应 Ba(OH)2和X生成了Y和 BaSO4,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X 不是盐
B.X 是酸
C.Y 是水
D.Y 不是酸
【分析】Ba(OH)2和X生成了Y和 BaSO4,说明X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Y中含有钠离子,X和Y都是化合物,据此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钡不能和可溶性硫酸盐生成硫酸钡沉淀,A错误; B、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和可溶性钡盐反应都能生成硫酸钡沉淀,B错误; C、氢氧化钡和可溶性钡盐反应时生成的不是水是碱,C错误;
D、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和可溶性钡盐都能生成硫酸钡和水或碱;D正确; 故选:D。
【点评】抓住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双交换,价不变进行分析复分解反应。 二、填空题(共22分)
21.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农业生产对化肥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①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除需要氮、磷、钾元素外,还需要某些微量元素,如“钼”,该元素属于 金属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②现有 NH4NO3、NH4HSO4、K2SO4、KNO3四种化肥,请按照要求完成下表:
分类方法一 分类方法二
正盐:NH4NO3、K2SO4、KNO3
酸式盐:NH4HSO4
(2) 硝酸盐:NH4NO3、KNO3 (3) 硫酸盐:K2SO4、NH4HSO4
③尿素化学式为 CO(NH2)2,其中碳原子与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1mol 尿素中约含 1.204×1024
个氮原子。尿素在高温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xCO(NH2)2→C3H6N5+6NH3↑+3CO2↑,x= 6 。
④实验室鉴别 KCl 和 K2SO4这两种钾肥,选用的试剂的化学式是 BaCl2或Ba(NO3)第16页(共23页)
2 。
【分析】①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②根据盐的分类方法来分析;
③根据化学式的意义以及物质的量来分析; ④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检验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①“钼”的汉字偏旁是“金”字,故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②根据盐中所含离子来分,硝酸盐:NH4NO3、KNO3;硫酸盐:K2SO4、NH4HSO4或铵盐:NH4NO3、NH4HSO4;钾盐:K2SO4、KNO3;故填:硝酸盐:NH4NO3、KNO3;硫酸盐:K2SO4、NH4HSO4;
③由化学式可知,每个尿素分子中,碳原子与氮原子的个数比为1:2,所以尿素中碳原子与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一个尿素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1mol 尿素中含有6.02×1023个尿素分子,所以1mol 尿素中约含氮原子的个数为:6.02×1023×2=1.204×102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反应后共有6个碳原子,所以x=6;故填:1:2;1.204×1024;6;
④硫酸钾能与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氯化钾与可溶性钡盐不反应,所以鉴别 KCl 和 K2SO4这两种钾肥,可以选择氯化钡溶液,或硝酸溶液等;故填:BaCl2 或 Ba(NO3)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铵态氮肥的性质以及植物营养元素的作用等,难度稍大。
2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完好)。
①试管 I 中反应后的现象 有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H2SO4=FeSO4+H2↑ 。
②当试管 I 中的反应一段时间后,加紧止水夹 a,试管 I 中的溶液 会压入到试管 II,有沉淀生成。试管 II 中发生的中和反应化学方
程式为 H2SO4+2NaOH=Na2SO4+2H2O ;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FeSO4+2NaOH=Fe(OH)2↓+2Na2SO4 。最终试管 II 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Na2SO4 ;一定没有的是 H2SO4 。
第17页(共23页)
【分析】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和硫酸钠;
【解答】解:①试管 I 中铁屑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中看到有气泡冒出,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②当试管 I 中的反应一段时间后,加紧止水夹 a,反应I中生成的气体使得装置内的气压增大,试管 I 中的溶液会压入到试管 II,由于当试管 I中有生成的硫酸亚铁和过量的稀硫酸,所以会发生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分析,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有氢氧化铁存在,所以一定不含稀硫酸;
故答案为:①有气泡产生;Fe+H2SO4=FeSO4+H2↑
②H2SO4+2NaOH=Na2SO4+2H2O;FeSO4+2NaOH=Fe(OH)2+2Na2SO4 ; Na2SO4; H2SO4
【点评】方程式书写,化学式要写正确,方程式需要配平,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存在的物质。
23.下表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温度 溶解度/g/100g 水 物质 NaCl KNO3
35.8 20.9
36.0 31.6
36.3 45.8
36.6 63.9
37.0 85.5
37.3 110
37.8 138
38.4 169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①60℃时,KNO3 的溶解度为 110g ;表中“37.8”的意义是 70℃时,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8gNaCl 。
第18页(共23页)
②20℃时 KNO3的溶解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NaCl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NaCl 的溶解
度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20℃时,完全溶解 18g NaCl恰好得到饱和溶液,所需水量是 50 g,该溶液质量分数为 26.5% 。
④20℃时,向10g KNO3固体不断加水,有关图象正确的是 ab (选填编号)
⑤现有150g KNO3和4g NaCl的混合物,能得到较纯净的KNO3且质量最多的操作是 a (选填编号)。
a.20℃时,投入12mL 水中,充分搅拌、溶解、过滤。 b.取80℃时100g 水溶液,冷却到20℃时,过滤。
c.100g 水溶解,加热蒸发至有晶体析出停止加热,冷却至20℃,过滤。 d.20℃时,投入10mL水中,加热至80℃,趁热过滤。 【分析】①根据溶解度的概念与意义来分析;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
③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④根据溶液的配制与稀释过程来分析;
⑤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及其受温度的影响情况以及结晶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①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60℃时,KNO3 的溶解度为110g;表中“37.8”的意义是7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8gNaCl就达到饱和状态;故填:110g;70℃时,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8gNaCl;
②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 KNO3的溶解度小于NaCl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NaCl 的溶解度变大;故填:小于;变大;
③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所以在该温度下,完全溶解18gNaCl恰好得到饱和溶液,所需水量是50g,该溶液质量分数为
第19页(共23页)
;故填:50;26.5%;
④20℃时,向10g KNO3固体不断加水,开始加水时,硝酸钾未完全溶解,所以开始溶液是饱和的,随着硝酸钾完全溶解后,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再不断减小;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随着水的增大而不断增大;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随着硝酸钾的溶解由小到大,完全溶解后溶质的质量不再改变;当硝酸钾未完全溶解时,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质量增大,当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溶液的质量还是随着水的加入而增大,但是增大的幅度变小;故填:ab;
⑤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在20℃时,完全溶解4g氯化钠需要水的质量至少为:4g×该温度下12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量为:12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过滤即可;故填: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结晶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共18分)
24.下列是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
≈12g,而在
≈3.8g,所以20℃时,投入12mL
(1)仪器乙名称为 锥形瓶 ;利用装置 A 制取氧气,甲中粉末是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甲中粉末状固体应平铺在试管底部,然后加热,“平铺”的理由是 均匀受热,让药品充分反应 。
(2)制取二氧化碳时,若要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选择的装置是 C (选填编号);收集装置是 E (选填编号),选择该收集装置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
(3)含 0.3mol HCl 的盐酸,与足量的 CaCO3反应,最多可以得到 CO2多少 6.6 g.(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第20页(共23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