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究 二、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除法算式: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除号的由来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除法算式:12÷4=3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2÷4表示什么? 12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个。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 )个。 12÷3=4 12÷6=2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 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 15÷5=3读作: 6÷2=3读作: 16÷4=4读作: 9÷3=3读作: 2.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二)辨析练习 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2)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四 、课堂总结 谁来讲一讲今天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3)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训 练 拓 展 在将相同数量的物品按照不同份数进行平分时,有部分同学还是会出现分错和混淆的情况,教学 要加强个别指导,并且在课堂上应着重讲解和联系相应内容,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4课时 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除法计算。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重、难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点 是用除法计算。 学情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含义已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应让学生熟记除法各部分的名分析 称以及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循序渐进。 教学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准备 除法 20 ÷ 4= 5 板 书 设 计 被除数 除数 商 教学过程 预 习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 15÷3=5 谁能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今天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我好吗? 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二次设计 探 究 (1)师引导学生理解“每4个放一盘”,说明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一)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除法算式:20÷4=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四)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 )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训 练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 分一分,填一填。 ○○○○○○○○○○○○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2. 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3.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20里面有( )个5。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拓 展 本节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在实现教学目教学 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是本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5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 重、难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点 学情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应从学生熟悉的乘法口诀入手,分析 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 (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教学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准备 12个○卡片。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板 书 设 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 =12 12÷3=4 教学过程 预 习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 )×2=12 4×( )=16 5×( )=15 3×( )=21 ( )×6=18 二、学习新知 (一)情境导入,审读题目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 根据题意,你会列算式吗? (二)探究算法 为什么要列除法算式? 二次设计 探 究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三)展示算法 12÷3=?可以怎样计算呢? 1.可以用减法算 2.也可以用加法算 3.还可以用乘法算式算 4.用乘法口诀想 三(四)十二,商是4。 (四)比较选择 12÷3=4 减法 12-3=9 9-3=6 6-3=3 3-3=0 加法 3+3+3+3=12 乘法算式 3×4=12 乘法口诀 想:3和几相乘得12? 三(四)十二 哪种方法比较好? 请你计算下面各题,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0÷5= 12÷6= 12÷3= 10÷2= 8÷4= 9÷3= 6÷6= 12÷4= 问题: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快吗?用乘法口诀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训练的第二小题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商。 训 练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2. 有( )棵黄瓜苗,( )个花盆。平均每盆种几棵?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谈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第3题、第4题。 拓 展 今天和学生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学生们熟教学 知的那句口诀求商,所以这节课学生比较容易接收新知识,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巩固和练习。 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