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四单元 通论 补充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21:02: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词类活用即词类的灵活运用,是词类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词类灵活用法是跟词类的基本用法(下文我们简称为“本用”)相对而言的,词类的本用即词类在句子中的比较固定的“职务”。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在句子中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的。如名词经常用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带宾语时动词和后面宾语的关系主要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虽然都可以作谓语,但名词是用在判断句中,动词是用在叙述句中,形容词是用在描写句中。总之,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不同的词类是有着不同分工的,都有看各自的基本用法,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

但是,语言的使用有时可以是破常规的,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在句子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古今汉语都有,请看现代汉语的例句。

(1)我的模样很中国。 台湾艺人

(2)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牵手》歌词

(3)我看见他顺着电缆从河这边慢慢地小过去了。

例(1)的“中国”原来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为形容词,例(2)的“悲伤”“幸福”原来是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临时用为动词,例(3)的“小”原来也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用为动词(指“变小”)。

像上面这种在句子临时改变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的情况,古代汉语里更多。这种情况,我们把它称为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活用情况又可以分为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两种,特殊活用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另外,还有一种名词作状语有点接近词类活用的性质(现代汉语中除方位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所以也把它附在这里一起讲(有人把这种情况叫做“副词作状语”)。这样,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况如下:

名词作动词 动词作名词

一般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动词使动 使动 形容词使动

特殊活用 名词使动 意动 形容词意动 名词意动

(附——名词、动词作状语) 下面我们逐一讲解。 一、词类的一般活用

词类的一般活用是跟词类的特殊活用相对而言的,前者只是临时改变了词性,后者是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或者既改变了词性,也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

词类的一般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种情况在一般活用中最为常见,不但普通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例如:

(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2)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3)不介马而驰之。《齐晋鞌之战》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赵威后问齐使》 (5)天帝使我长百兽。《江乙对荆宣王》

(6)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7)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许行》

(8)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许行》 (9)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上述十例中,前八例为普通名词用作动词,后二例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例(1)“隧”译为“挖遂道”,例(2)“腊”译为“举行腊礼”,例(3)“介”译为“

给马披上铠甲”,例(4)“臣”译为“称臣”,例(5)“长”译为“做??首领”,例(6)“路”译为“在路上奔波”,例(7)“侯”译为“当诸侯”,例(8)“踵”译为“脚后跟一迈进”,例(9)“西”译为“向西进发”,例(10)“前”译为“往前挪动”。一般说来,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在翻译时往往依托原来的名词加以扩展。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例如:

(1)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齐桓公伐楚》

(2)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宫之奇谏假道》 (3)问其名居,不告而退。《晋灵公不君》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5)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陈仲子》

例(1)的“履”指征伐的范围,例(2)的“戮”的对象,例(3)的“居”指住址,例(4)的“生”“死”指“生者”“死者”,例(5)的“闻”“见”提听觉、视觉。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例如: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赵威后问齐使》 (3)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5)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 (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8)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例(1)的“远”指远方国家,例(2)的“困穷”指困穷之人,例(3)的“善”“劳”指善事和劳苦的事,例(4)的“故”“新”指旧知识新知识,例(5)的“贤”“善”指贤者、善者,例(6)的“小”“大”指羊和牛,例(7)的“老”“幼”指年老者和幼儿,例(8)的“肥甘”“轻暖”指肥甘的食物和轻暖的衣服。形容词用作名词,实

际上是以定语代中心词,因为它表达起来比较简练,故最适用于成语之中。如从古书上凝固而成的“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新造的“忆苦思甜”、“挑肥拣瘦”等。

(四)形容活用为动词 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例如:

(1)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到列传》

(3)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汉书匈奴传》

例(1)的“善”意为要好,例(2)的“短”意为说坏话,例(3)的“远”意为“远离”。(师古注——远,离也,音于万反。)由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较少见,其含义又不是显性的,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二、特殊活用之一——使动用法 特殊活用是与一般活用相对而言的,特殊活用和一般活用都是我们杜撰出来的名称。特殊活用包括使动和意动两种情况,下面先讲使动。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在现代汉语里,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一般要用兼语的形式来表达。例如:

(1)狼的叫声使他十分惊慌。 (2)让它更丰满一些。

古代汉语里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也有用兼语形式来表达的,例如: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4)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但是这种兼语式结构非常罕见,尤其是上古汉语更是如此,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采用动宾结构的形式。例如:

(5)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上述例(3)“天不能贫”可以算作“天不能贫之”的省略,也是采用的动宾结构而非兼语结构的形式。

古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用作使动。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换句话说,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来的,而是使宾语发出来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二者都能用于使动,而以不及物动词最为常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当它后面有名词或者代词,形成“不及物动词+名词(或代词)”的句式时,这个动词就用作使动,并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了特殊的动宾关系。例如:

(1)重为之礼而归之。《楚归晋知罃》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例(1)“归之”意为“让他回去”,例(2)“进之”“退之”意为“促使他前进”“让他有所收敛”,例(3)“动心”意为“使心惊动”,例(4)“来之”意为“让他们来归顺”。

以上是带宾语的。有时候可以不带宾语,一般是由于上面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已经出现而省略。如:

(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而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例(5)的“鸣”是使之响,例(6)的“走”是让它逃跑。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带上宾语后既可能是一般的动宾结构,也可能是特殊的即表示使动意义的动宾结构。换句话说,同样的“及物动词+宾语”这个形容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比如:

(1)浑邪王率众降汉。《汉书张骞传》 (2)贼以刃胁降张巡。

(3)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汉书张骞传》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5)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鲁仲连义不帝秦》 (6)武丁朝诸侯。《夫子当路于齐》

(7)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 (8)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上述四组,前一个都是一般动宾,后一个为使动式动宾,二者主客完全颠倒,意义也大不一样。如第一组例(1)是浑邪王投降汉朝,例(2)不是贼投降张巡,而是贼迫使张巡投降。同样为动词谓语“降”,前一个是主语施行这个行作,而后一个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其余类推。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还可带双宾语,其中一个为人,一个为事物,形成“及物动词+人的宾语+事物的宾语”这种格式,其含义是使人的宾语怎么样。这种带双宾语的使动用法,在理解上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不过出现得并不多。例如:

(9)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1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例(9)的“生民心”意为使民生心,“民”为人的宾语;例(10)的“负秦曲”意为使秦负理亏的责任,“秦”为人的宾语;“失孤望”意为使孤(我)失望,“孤”为人的宾语。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也跟动词使动一样常见。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具有这个形容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换句话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不是描写主语的而是描写宾语的。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不带宾的句子是描写性的,属描写句,带上宾语之后形容词具有动词的性质,也变为叙述句了。例如:

(1)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2)今媪尊长女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3)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逸,且惧奔辟而忝两君。《齐晋鞌之战》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论语阳货》

(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弈秋》

前三例主语出现,后两例主语没有出现。例(1)的“虚”是描写宾语“上位”的,是主语“梁王”使上位“虚”,“虚”不是描写主语“梁王”的,试去掉宾语

“上位”,则在意义上大相径庭。其余类推。

有时候,形容词用作使动之后没有带宾语,这是由于隐含宾语所指代的事物上文已经出现。如:

(6)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可小”是使之小,“可大”是使之大,隐含宾语“鼻”上文已经出现。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相对于动词和形容词而言,名词用作使动不太常见。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关系。前者如:

(1)魏王使客将军率垣衍令赵帝秦。《鲁仲连义不帝秦》

(2)且夫天知桀恶而帝之夏,又知纣恶而王之殷。《潜夫论·释难》

“帝秦”即“使秦为帝”,“帝之夏”(双宾语)即“使之为夏之帝”,“王之殷”(双宾语)即“使之成为殷王”。

后者如教材中的“肉骨”即使白骨生肉。 (四)使动用法的翻译

使动用法主要有两种翻译法: 1、译成兼语结构,及物动词和名词使动基本上都适合用这种结构。如“武丁朝诸侯”译为“武丁使诸侯来朝拜自己”,“食之”译作“给他吃”,“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之”译为“让他当王”,“臣诸侯”译为“使诸侯成为臣属国”。

2、译成动补结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使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用这种结构来翻译。如“动心忍性”的“动心”可译为“触动心灵”,“重为之礼而归之”的“归之”可译为“送他回去”,“活之”可译为“救活他”,“轻之”可译为“减轻它”,“固国”可译为“巩固国家”。

应该提出来的是,尽管有些使动用法可用动补式词组来翻译,但并没有改变句子的使动意义。上古汉语中动补结构的词语很少,后来才逐渐推广开来。动补式对于使动式,是语言越来越明确清晰的表现,所以王力在其《汉语史稿》中说——“由致动(按即使动)发展为使成式(按即动补式)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因为使动只能表示使事物得到某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以达到此一结果。”他还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如“正之”可以是纠正它,也可以是改正它、扶正它等,“死之”可以是杀死他、药死他,也可以是吊死他。显然,后来产生的动补式比使动式进步。

由于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的形式表达兼语的内容,文字上比较简洁,所以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严格考风,严明纪律”,“明晰产权关系等”。

三、特殊活用之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活用,由意动用法形成的动宾关系也是一种特殊动宾关系,而与一般动宾关系不同。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动词不能用作意动,但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用作意动。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在形式上是“主+形容+宾语”,其内容是以宾语为怎么样,更具体地说,是主语主观上认为这个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换句话说,形容词意动中的形容词不是描写主语的,而且描写宾语的。如:

(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齐晋鞌之战》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 (3)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汉书赵充国传》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四单元 通论 补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cxro19vxm5zpak1bu7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