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教科室 2019年1月28日
本学期教科室以迎接三星复审为契机,提升常规管理、改革教研模式,推进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依托教研组,以校本教研、师资建设为抓手有效开展各级各类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期初的目标和任务。 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行制度管理,有序推进教科研工作
本学期,教科室强化教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根据《礼嘉中学校级骨干评选办法》,组织了第四批校级骨干评选,15位老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落实骨干教师管理制度, 首次进行了梯队教师的校级考核。加强教研组工作考核,争创高品质教研组。坚持做好“青蓝工程”学期考核制度,促进师徒共同成长。在职称评审、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省雏雁项目选拔、市第十三批学带和骨干等的评选过程中,都能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规范组织工作,精心做好指导工作。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新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理论培训工作。本学期,我校围绕职称评审和梯队评选、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课题研究工作等,邀请市教研室的专家来校作教科研知识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继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工程,以书香校园为抓手,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不断推行新举措,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师生读书活动。教科室还不定期地在校园网上转载《人民教育》《江苏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等刊物上与课程改革相关的文章,供教师们学习,提升教师们的理论水平。2018年度,我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达标率为100% 。通过培训、研究、交流等多种途径,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善科研的教师队伍。
三、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1. 关注教师实际需求,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在内容上,根据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弱势,将校本培训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形式上,将校本培训与建设教师梯队的需要紧密结合,分层培训,采取专家培训和自我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常州市教科院的王俊博士的教科研理论培训贴近教师实际需求,很受参加职称评审和梯队评选教师的欢迎。教科室首次开展了新教师入职培训,并要求制定教师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继续做好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工作,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由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的老师对组内其他老师进行二次培训等。初中语数外部分老师参加了在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举行的“中国教育梦“深度学习·生长课堂”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王丽琴老师参加了“国中小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会”、吴丹老师参加了“第12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全体高三、初三教师参加省、市、区毕业班复习教学研讨会。
1
2019届中、高考信息校级交流则为老师们带来了最新考试动向,有效指导了毕业班的复习教学和其他年级的学科教学。武进区高中历史教研组长研训活动和武进区高中历史教师博物馆现场研训活动为历史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100多位老师参加了市、区“名师大讲堂”培训活动。我们要求外出培训的教师撰写心得体会,并上传到教研组网站,供大家学习,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2. 开展教师论坛活动。本学期,组织开展了《对于课改的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和理解》《校本培训的宽度思考》《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实践探述》等5次系列教师论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理论素养。
3. 鼓励教师开设讲座,拓宽研训交流渠道。本学期50位教师开设了学科组、年级组和校级讲座,其中校级5次,学科组4次。尹建文副校长开设的《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和乐课堂构建》的新课程培训讲座为老师们拨开迷雾;吴业庭老师的《援疆事 援疆情》体现了支教老师的教育情怀。另外,尹建文副校长在常州市“龙城讲坛”开设《家风家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意蕴》的讲座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尹建文、尹庆丰、潘少波、尹惠英、马继宗老师在武进区名师大学堂的讲座获一致好评。王丽琴老师在武进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培训活动中的讲座很好地启迪了参赛教师。尹庆丰在本学期共做了4次市、区级讲座,为武进区高中物理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优化教研组建设,打造高品质教研组
目前我校教研组长队伍不断年轻化,本学期新增毛丽菊老师,去年新任组长的有冯丽亚和吴明峰老师。在学期初的教研组长会议上,对上一学年涌现的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微型课题组进行了表彰。袁莉莉老师作为第六届武进区优秀教研组组长代表做了《 团结协作,教研创新——高中英语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介绍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研组建设策略和取得的一些成果。高中地理教研组长毛丽菊老师谈了对教研组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并表示将虚心学习,提高认识,提升管理能力。在进行教研组工作考核时,要求组长填写在参考武进区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件基础上修改的附表,内容包括组内梯队教师比例、承办区级以上教研活动情况、成员开设公开课情况、开展课题研究情况、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等,帮助教研组长了解建设目标和努力方向。另外,教科室还通过教研组长例会和教研组微信群进行理论学习、工作部署和研讨交流。11月,召开了教研组长座谈会,商讨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实施途径。这些活动,优化了教研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研组长的业务水平。
五、 积极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1. 推动常态课堂教学的优质化。在开好常规的亮相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 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内的随堂听课对课堂教学进行打磨,提高教师的磨课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平。高三年级组开展了两次各为期两周的听课活动,为高三教学把脉,通过评课活动提出教学改进建议,提高复习教学效益。
2.继续推行跟踪听课,促进青年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
2
通过聚焦课堂,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各级各类的教师竞赛中喜获丰收:顾海燕老师在2018年武进区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评优课中获一等奖。尹惠英、吴明锋老师在2018年武进区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中获一等奖、吴柯军老师获二等奖。在常州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潘丽君和施孝丹老师获二等奖、袁莉娜老师获三等奖。袁莉莉等20人次在“一师一优课”中获省、市、区级优课。
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教师群体
学校做足“强师工程”,十分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充分挖掘他们的工作潜力,使他们勇于走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的前列,成为学校教育的排头兵。
1. 梯队建设又结硕果。顾海燕老师被评为第十三批市学带,冯丽亚、张银燕、马继宗和戈玉燕4位老师被评为市骨干。5位老师都是以常规考评方式获评,获评总数在同类考评中名列常州大市第一,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目前,我校共有73名梯队教师。其中,校骨干25人、市新秀2人、区骨干26人、 区学带3人、市能手2人、 市骨干11人 、市学带6人。区级以上梯队教师47名,占比32.9%。
2.名师队伍进一步壮大。本学期许昌松校长评评为常州市骨干校长。王丽琴被评为常州市骨干班主任。时常武和陶瑛被评为武进区名班主任。我校充分利用校网、区网和微信平台,加大对名优教师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知名度,使名师走出校门,走向全省。例如,市第十三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微信宣传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2017年长三角地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二等奖的王丽琴老师,今年担任武进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的评委,并在武进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培训活动中做《专业成就班主任的精彩》的讲座,介绍经验。
3. “名师工作室”成员迅速成长。目前,我校共有31位老师是市、区“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区高中政治校长学科基地”成员。尹庆丰、马继宗、袁莉莉、庄晓燕、祝秋莹、吴明锋、袁莉娜、施孝丹、冯丽亚、张银燕、等年青教师在常州市城乡牵手行和名师工作室活动中得到锻炼,加快了成长步伐。马继宗、冯丽亚和张银燕老师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袁莉莉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4.学历提升明显。袁莉娜老师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符雪花老师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目前,我校拥有硕士学历或学位的教师人数由去年的20位增加到26位(含在读)。
5. 雏雁项目喜添成员。继2017年的李珍珍老师,今年符雪花老师也通过了江苏省英语教师雏燕培训项目的选拔考试,获得去英语母语国家的培训机会。
七、做实“青蓝工程”, 增强发展后劲
本学期对2015年结对的师徒进行了结业鉴定,并表彰了袁莉莉和李珍珍等3对优秀师徒。另外,召开新进的曹兰、佘谱颖等13位新教师的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指导他们认真制定个人成长规划,用规划
3
指导自己的成长。为了使他们能尽快站稳讲台,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班级管理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学校继续开展 “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精心挑选指导教师,实行帮扶结对。本学期共有20对老师结成学科或班主任师徒关系。教科室对“青蓝工程”实行全程管理,明确师徒双方各自的职责及在备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科研论文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在学期末对师傅的指导和徒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师傅们都能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徒弟在教育、教学、教科研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八、加强课题研究,推进科研兴校
“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一直以来,我校都十分重视教育教科研工作,课题研究硕果颇丰。各课题组能及时制定学期课题实施阶段计划,卓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本学期共有25个校级微型课题成功立项,《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等7项课题成功立项为常州市级备案课题。截至目前,本学期共有2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已有25人次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张静老师获“蓝天杯”论文二等奖;杨玉峰老师的论文获市物理年会论文二等奖;尹惠英、祝秋莹、白奕波等老师在区年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袁莉娜、毛丽菊、袁莉莉、龚静洁、诸燕等老师在区年会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九、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成绩的取得只属过去,展望来年,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任重道远,还有很多需改善的地方,如:名优教师的数量不足;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综合潜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课题和论文的档次有待提高。下一学年,我们将举行教师解题竞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青年教师评优课,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我们还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名师培养平台,创立礼嘉中学名师工作室,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更有内涵,更具特色,为我校的特色发展、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