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巴东县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本试题卷共6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生答题全部在答题卷上,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卷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码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及本试题卷上。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5、考生不得折叠答题卷,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知识运用(1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伫(zhù)立 贮(chù)蓄 忍俊不禁(jīn) ...
B、哂(shěn)笑 .C、干瘪(biě) .
酬和(ha) .
刹(shà)那 .
受益匪(fēi)浅 .
鳞次栉(zhì)比 .
吹毛求疪(cī) .
长吁(xū)短叹 .相形见绌(chù) .断壁残垣(yuán) .
D、剽(piāo)悍 枯涸(h?) 鲜(xiǎn)为人知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精灵 和煦 再接再励 万恶不赦 B、瓦砾 淳朴 引经据典 不可名状 C、咫尺 健妄 缭绕不绝 苦心孤诣 D、筹划 逞能 偃旗息鼓 张惶失措 3、关于下面汉字的结构及笔顺规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趋、司、连”这四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
B、“凹凸”这两个字的第四笔都是横折。 C、“堡、峦、杏、袁”四个字中“袁”是上中下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D、“爬、逮”两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爬”先包围部分,“逮”先写被包围部分。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中国所提倡的,而且环境污染也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某市原来是一个美丽小城,但昔日的那种 ▲ 已不复存在,山城之中的铁矿资源被疯狂 ▲ ,山坡的“绿色”被破坏,裸露的山体和人为堆起的垃圾山成为沙尘的来源地,之前美丽的山间小路也被运输铁矿石的卡车压得 ▲ 。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虽然让当地百姓 ▲ 一时,但却让他们失去更多。
B语模—1
A、青山绿水 采掘 坑坑洼洼 富足 B、山清水秀 采挖 坎坷崎岖 富贵 C、鸟语花香 挖掘 凹凸不平 富裕 D、风景如画 挖采 高低起伏 富有 5、将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老人
就都幸福了。
②如果我们能把孔子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成为每个人的操守,社会将更加美好。 ③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
④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
⑤孔子曾提出“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
A、②①④③⑤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④②⑤ D、①④③⑤②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杜绝中国式过马路这一陋习不再发生,各地交管部门纷纷出台惩罚措施。 B、本次才艺大赛,旨在丰富青少年学生暑期生活,给青少年搭建个人才艺展示、
炫出美丽梦想。
C、我们必须随时发现并及时应对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挑衅举动。 D、截至6月25日,复旦大学去西部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加大约20%
左右。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造成不少学生体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
等??疾病。
B、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C、陈明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也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且还闹过不少笑话。 D、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二、文化积累(10分)
8、古诗文名句默写(①②和③④各选作一题,第⑤~⑩题任选四题)(6分) ①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问渠哪得清如许? ▲ 。(朱熹《观书有感》) ③衣沾不足惜,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④ ▲ ,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近年来,国务院坚决实施抑制房价的调控政策,目的是要让广大普通百姓买得起房,住得上房,引用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就是要“ ▲ , ▲ ”。
B语模—2
⑥最近互联网上总是不断出现网络谣言,混淆视听,歪曲事实。面对这些信息,我们要正确对待,辨别真假,就一定能“ ▲ ”,分清是非曲直。(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填写)
⑦郭明义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楷模,是一种精神。他说,即使他的生命结束,他的生命也将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这正是“ ▲ , ▲ ”。(用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诗句填写)
⑧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走近陶渊明,去体验“ ▲ , ▲ ”(《饮酒》)的淡泊与和谐。 ⑨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李煜在《相见欢》中的“ ▲ ”,就借梧桐表达了国亡被囚的深深寂寞之情。
⑩《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词句是“ ▲ , ▲ ”。 9、名著导读(4分)
①《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文中围绕主人公祥子“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展开故事。请叙述与“骆驼祥子”这个绰号来历相关的故事情节。 ②请你对故事中的祥子作点点评。
三、文章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13分)
乡村里的月光(明月草)
①月亮是乡村的月亮,也是乡村天空中的灯儿。
②在乡村的上空中,她圆圆的胖脸,喜笑颜开、和颜悦色而又满面亲切;温润润、月白白的月亮光茫,漫漫地洒向万籁俱寂的座座村落,让乡村在她温柔的怀抱里,恬静地睡去。城里的月光却不这样,因为城市的上空,永远充满着灰蒙蒙的烟气,上空的月亮,被熏得苍白着脸,病怏怏的,没有了皎洁的光芒,而且毫无精神,于是,城市便与这原本皎洁的大月亮,日渐生疏、相隔遥远。月亮真的就是乡村上空的灯儿啊。曾几何时,有着月亮的每日凌晨,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里,都是乡人走夜赶路的好时间。他们挑着挑担,是要必须赶在天明之前,到达要去的集市的,否则一家人的生活,就会没有了着落。
③圆圆的大月亮,露着笑意,洒下银辉般的光,漫地的银光,积盈了起来看,似乎就象一条亮亮的大河。讨生活、大踏步行走的先辈,踩着光溜溜的月光,心情好极了,他们简直是在疾步如飞。满地如银的月光,就被先辈们的脚步,趟得四处飞溅,叮咚流淌起来。就着亮堂堂的月亮光,他们从来就没有在道路上摔过跤、或者迷失方向,因为,天上,那一盏明明亮亮的月亮灯儿,象路标,在前面照着引路;赶路的先辈们也永远不会寂寞,因为上面就有月亮灯儿笑眯眯地陪伴着,像极了家里人的亲切的笑脸。
④在温润温润的月光下,祖先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啊!抬头望望明月,低头想想家人,劲儿就足得很,调换一下被扁担压得酸痛的肩头,趁着这亮光光的好月色,快快行路。
⑤有时,月亮高升起的时候,看见农人在院落里忙活,就会停在半空中,故意不动,好方便乡亲们干农活。农家小院里堆积的玉米啊,花生啊,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阵阵
B语模—3
清香,那清香,有时候,顺着月白的光,就爬到半空中去了,闻到香味的月亮笑裂了嘴,与乡人一同体验着收获的喜悦与兴奋,于是,乡人就呼她为月婆婆或月姥娘,以示亲切。
⑥慢慢地,祖先对这圆圆的大月亮,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他们首先会把刚从地里收获而来的劳动果实,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装在大瓷碗里,供奉给月亮先品尝,然后,再向孩子们讲一讲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在孩童的心灵里,就烙下了对月亮的感激与印象,等他们长大后,这一切有关月亮的回忆,就是对故乡老家的乡思了。这圆圆的月亮,就和乡愁与乡思、纠结在一起,成就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⑦只要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那轮圆圆白白的大月亮。无论走到那里,月亮的清辉永远会在心里亮堂着,温润着。它永远会在你的床头边,抖落一地的白霜,提醒你抬头去望它,去思念那遥远的故乡。
10、读完全文,你认为“乡村里的月光”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3分)
11、文章的题目是“乡村里的月光”,那么选文第②段为什么要写“城市的月光”?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2、请简要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2分)
13、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做点儿赏析。(3分) 14、请从结构、内容和意境三方面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问题(11分)
保护方言的文化慰藉(罗容海)
①两位热爱汉语的美国人,一位叫柯祎蓝,一位叫司圆直,出于“离家很远的人,突然听到家乡的声音,感觉是很温馨的”想法,经过数年筹备创办的“乡音苑”网站于今年4月正式上线,以便“让处在不同地方的中国人能够听到各种方言”。日前,该网站推出的中国方言地图在网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公众对于方言衰落和保护的热议。
②外国人对汉语方言有如此热忱,乍看难以想象,其实背后有学术传统的支撑。在西方汉学界,从著名汉学家、北欧孔子学院院长罗多弼,到其师马悦然,再上溯到高本汉,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方言研究一直是汉学研究基础性的显学。
③相比起来,国内学界与此相关的研究却不太受重视,语言学和现代汉语学科长期不甚景气,古代汉语音韵学几乎成了一门绝学。有些专家声称,语言时刻处于演变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调节适应的能力,无需刻意保护,有些专家则声称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在所难免,纵是挽救也难改方言没落的命运。
④单单从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性质来说,国内学界这些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全球化的时代里,语言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可以预见,许多小方言区将逐渐消失,“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格局将逐步改变,直到形成若干稳定的大方言区。
⑤然而,语言并非只有交际属性,它还有文化属性。每一种方言或语言,都承载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这种历史和文化,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形成共生关系,换成别的语言或方言表达就变了味,失去了许多内涵。假如歌曲《十送红军》没有了乡音,莫言的小说没有了高密话,赵本山小品没有了东北腔调,恐怕许多意蕴和趣味就要消失。
B语模—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