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程序性知识一般是过度学习,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D.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简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为人师表”的主要内容。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4)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5)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2、说服法是德育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简述教师运用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有的明确目的性。 (2)教师说理时要待人以诚。
(3)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技巧来说服学生。 (4)教师的说理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5)教师要善于捕捉合适时机说服学生。
三、判断分析题(判断正确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
. . . . .
. .
1、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它对社会的适应是全方位的。 答:这个观点错误。
(1)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之一是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2)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和多变的,其中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正确的与错误的,这就要求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自主的选择适应合理和正确的社会需求,要综合满足各种合理的社会需要并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全面持续发展。
(3)比如教育对社会的有些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所有年级的课时平均每周不少于 2 课时。
答:错误。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规定小学 1-2 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 课时;小学 3-6 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 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其中小学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
(2)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重要阶段。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个体的好奇心两个条件。
答:错误。(1)提出假设是指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人们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2) 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分析问题,就能
. . . . .
. .
提出更多的假设;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假设的质量。(3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四、论述题(本题 13 分)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建构主义被称为“教育学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其他人代替。
(2)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这种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学习具有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2.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育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 间的协作活动而实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 . . . .
. .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意义建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通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案例材料】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小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一天,某校班主任莉莉老师正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发现一位男同学正在玩手机游戏。莉老师走过去想要没收他的手机学生看见老师过来则迅速把手机藏在书包里面。莉莉老师非常生气,大声训斥该学生不尊敬老师,不听老师讲话,并要求他立即交出手机,否则将把他赶出教室。这位男学生不承认自己在玩手机,并且小声说“老师在上晚自习课的时候,不也在玩手机么”?莉莉老师听后,顿时感觉自己平时建立起来的教师威信受到挑战,没有面子。当时就搜出了这位男学生的手机并扔到垃圾桶里面。同时,为了杀一儆百,树立老师的威信,李老师把这位男学生赶出了教室,让他到教室外面站一个小时。莉莉老师对全班学生说“我没收他手机、
. . . . .
. .
罚他站,是为了他好,否则我才不管他呢?以后开班会和上课期间还有谁玩手机,我就没收他的手机,或者干脆把它砸了,同时让他到教室外面罚站”。其他学生听后,都默不作声,但内心对李老师的做法都有不同的意见。
【问题】请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请运用相关理论,结合本案例,谈谈李老师应该如何正确维护教师的威信?(4 分)
2.李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哪些合法权利?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5 分)
3.请结合案例,谈谈一名合格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6 分)
1.(1)具有坦荡的胸怀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努力开拓进取,不断完善自我 (4)始终做学生的榜样 2.违背学生如下权利:
(1)受尊重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 (2)受教育权
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法律责任,可以进行行政处分或解聘。 3.(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 . .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