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的特征
概念: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1.聚落 范围:房屋的集合体与居住地相关的生活设施 分类:乡村和城市
2.城市:
概念: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
地位: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特征:A密集:人口、建筑、产业、活动高度密集 和 交通、信息、资金文化密集 B 产业结构 乡村:第一产业占优势 城市:第二三产业占优势 C 高效率和高效益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捷、通信便捷、管理水平较高、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工艺装备、高科技人才、技术熟练工人
D 多功能和动态性
城市辐射带动周围区域、城市要与外界城市和区域进行广泛交流、
受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制约
二、城市的形成
1.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原因: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
3.源地:埃及、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 4.职能:行政职能、商贸职能 5.封建社会:出现许多大城市
6.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城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集聚空间
三、城市的发展
1.发展 A.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
B.内涵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
功能加强 2.动力:经济增长 前期:集聚趋势 后期:扩散趋势 3.我国城市的发展
历史:久远
A,时间尺度 近十多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 目前:城市化水平低 东部:城市发展迅速
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B.空间尺度 中西部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
C.规划:21世纪前20年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A.概念:人口和产业扩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C.表现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时间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逆城市化 A.时间20世纪初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后期,逆城市化加剧 B.原因: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C.表现: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扩散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概况: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 2.差异:
含义: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A.过度城市化 表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化
举例:拉美国家
含义: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 B.滞后城市化 举例:印度、印度尼西亚
四、我国的城市化
1.历程:1949年---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建国初期---城市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60-7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2.差异:
经济发达
城市化水平高
A东部 近10多年来进程显著加快 长江三角洲 三大城市密集区 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B.西部 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
郊区城由于失去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加上私家车的迅速发市化 展,人口开始移往郊区,随之,商业服务部门、工厂等移往郊区 逆城市人口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中心城市人口减少 化 再城市积极开发中心衰落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引年轻的化 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市区人口再度增长 阶段 城市化 原因 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
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
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建设原则: 妥善处理好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城市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问题
1.原因:城市是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长夜活动,使城市地区的生
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2.表现: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低价昂贵;犯罪率较高;人均居住用地和
生态环境绿地大幅度减少
二、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城市交通阻塞
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较差 酸雨危害较重 城市绿地率偏低
居住环境脏、乱、差 2.模式:“生态城市” 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 3.途径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
不仅注重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更要强调城市的内在质量
第二章 城乡分布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一、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1.基本概念:A.乡村是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和相关设施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域,其中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
B.集是指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规模 分布 住房排密集型乡村聚落 较 大 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区 杂乱无章 分散型乡村聚落 一 般 地形复杂或他特殊的生产类型的地区 松散 半聚落型乡村聚落 不 大 山区 较为松散 列 二、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1.总体分布特征: 好:乡村聚落多
A.自然条件
差:乡村聚落少
平原、盆地:多 B.地貌形态
山地、高原:少
温暖湿润:多
C.气候条件: 酷寒炎热或干旱缺水:少 临近水源所在地
多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气候、土壤、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 2.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临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等
3.乡村聚落的各种影响因素
A.地形:地形崎岖的地方,农户多在自家农田附近建设住宅,使山区的乡村呈现半积
聚型或分散型的特征,村落的规模也比较小
B.气候:气候条件严酷的地方,乡村聚落的分布具有稀疏的特征
C.水文:水源不多,人们会向水源地集聚,村落较大,农舍密集;多水或易发水灾地区,村落采取避水方式,高处建村或形成水上村落
D.生产方式:牧民逐水草而居,房屋如蒙古包、毡房等可拆除,形成活动性乡村聚落 E.交通运输:比较大的乡村聚落,有许多是靠近交通干线的 F.商业贸易:不少乡村聚落因地方性商贸活动而形成和发展
G.另外在宗教活动地、旅游地或家族祠堂所在地,有助于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4.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
A.多分布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 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C.靠近地方政府驻地
D.靠近是默哀、道观等宗教场所 F.与风俗民情有关 三、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欧洲西部 西欧东南部 干旱地区 中国 特征 以一户为中心,建有围墙,开阔的中庭四周分布着住房、畜舍、仓库等,围墙外则是牧场、果园和农田等,形成独家村或散村 大多为不设围墙,相对开放的集村,多数村落中心有教堂和集会的广场,围绕广场形成块村、街村和集村的景观 如阿拉伯的传统村落,大多位于河流和泉水附近,以清真寺为核心,形成比较大的广场。广场周围的房屋相对密集,多为石造和土筑的房屋 大多数农村居民都建起了砖瓦房和楼房,房前有庭院,房后为菜地或果园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1.概念: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反映
2.分类 简单集中式 集中形态: 复杂集中式 平面形态
一城一区形态
分散形式 分散成组形态 城镇组群形态 城镇群形态
立体形态 大城市群和城市带
相关推荐: